杨贵妃上吊自杀?揭秘马嵬之变,杨贵妃成牺牲品

杨贵妃(719-756) , 即杨太真 , 小字玉环 , 蒲州永乐人 。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 , 因貌美 , 被玄宗宠幸 , “三千宠爱于一身” , 出现了“姐妹兄弟皆列土 , 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怪现象 。
在中国历史上 , 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 。那就是马嵬驿 , 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 , 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 。
公元756年 , 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 , 史称马嵬之变 。
马嵬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 。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政变的终结 , 这让人们对杨贵妃抱有很大的同情 。那么 , 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马嵬事变中 , 为什么杨贵妃会成为牺牲品?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 , 潼关失守 , 长安彻底地暴露在叛军面前 , 无奈的唐玄宗只好选择出逃来躲避灾难 。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 , 身体的困顿和精神的绝望 , 让禁军的愤怒情绪累积到了极点 。
人在不知所措时 , 往往不是想如何摆脱困境 , 而是要找出原因 , 是谁制造了这一困境 。在陈玄礼的点拨诱引下 , 禁军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 。
很快 , 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 , 并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最后 , 杨贵妃被迫自缢 。
失去了心爱的女人 , 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 , 但是 , 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 。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 , 他最终把皇位也丢了 ,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引咎辞职 , 还是另有隐情呢?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 , 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 , 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 , 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 。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以现在的史实来分析 , “马嵬之变”是早有预谋的政变 , 而不是禁军因为“不得食”而哗变 。政变的一方是太子李亨、“内相”高力士和高的亲信将领陈玄礼 , 另一方是玄宗夫妇、以权相杨国忠为首的杨氏一族及其附从者 。
说的直白一点 , 是所谓的“储相之争”愈演愈烈 , 最终演变成了逼宫篡位 。
整个事件的端倪 , 出现在“玄宗出奔 , 事起仓促” 。
安禄山发动叛乱 , 时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 玄宗出长安则在十五年六月十三日 , 超过了六个月 。
我们知道 , 一个政权或者政治军事组织 , 从进入战争状态那一刻起 , 无论是战是和 , 是攻是守 , 在整个战略擘画中 , 必然要做出最坏的打算 , 要留出退路 。六个月的时间足够玄宗政府从容应对 , 谋划出一个万全之策 。因此唐朝廷应该也是有这样一个撤退或者迁都的计划的 , 这一计划应该包括退却的线路、方向、保卫力量 , 迁都之后整个指挥体系的重建和作战的方针 , 等等 。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 , 战争开始后不久 , 一拨一拨的朝廷使臣就已经开始在长安前往巴蜀、江南的道路上奔驰了 , 一些亲王和重臣也分别被委以重任 , 派往这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