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探花陈伯陶,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今天,知道陈伯陶的人可能不多,但是暨南大学肯定是名闻天下 。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是他创办的,名字也是他起的,还以提学使身份,亲自制定办学章程 。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清末探花 。他身上的奇闻逸事也不少,比如“十岁对诗,一句定佳人”、“ 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等 。
陈伯陶,东莞人,晚年在香港,逝后葬于黄埔区联和街黄陂社区金峰岭 。2005年9月20日,该墓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陈伯陶 。
十岁对好诗一句定佳人
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晚号九龙真逸,凤涌(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村)人,生于莞城 。
陈伯陶家世务农,“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珪(友珊),皆仕人也 。铭珪于咸丰时当壬子科副贡 。”在这样一个中国封建传统的农耕世家,重学的传统无疑对于陈伯陶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 。“伯陶少即聪敏好学,为顺德梁章冉先生高足,10岁能通五经 。稍长师从粤中大儒陈澧先生执经问业,其学益进 。”
因其聪慧,曾流传过“十岁对诗,一句定佳人”这样一段佳话:
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 。方文炳听后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 。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
陈伯陶在他的一些诗作中,诉说了苦难百姓的辛酸,读之让人泪下,如:
《瓜庐诗剩》卷上的《饥儿行》:
大儿面如猴,小儿颈如鹤 。
乾腊无人形,相负行郭索 。
问儿何为瘦若此?父兮母兮饥已死
……
吁嗟饥儿谁复怜,偈不随父母归黄泉!
《瓜庐诗剩》卷上的《饥妇行》:
……
寡妇向我言,本有三壮儿 。
两儿饥已死,委弃荒山坡 。
朔风怒号撼古树,空房瑟缩无衣絮 。
朝食糠秕夕草根,借问寡妇孤儿安得存!
【清末探花陈伯陶,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解元) 。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 。
不过由于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陈伯陶奔丧回乡不能上京参加会试 。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直到弟、妹各自婚嫁,才复出应试 。
▲ 陈伯陶行书 。
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 。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 。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并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1905年至1906年,先后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 。
潜心教育,创办暨南学堂
甲午战争后,陈伯陶人生几经沉浮 。先是到新加坡考察,回来后康有为邀请其入保国会,他匿避 。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回到东莞 。得知慈禧挟光绪逃奔西安,他又从东莞启程奔赴陕西 。随帝还京后,他前往日本考察教育 。
他早年曾随父在酥醪观寒窗苦读,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他作为酥醪观住持四处奔走,游说劝喻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10月,他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了方言学堂和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其目的是“宏教泽而系侨情”,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国语及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