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竟一口气斩首56人

清朝的监察制度是比较细密的 , 然而好多大案要案露出丑恶面目来 , 则与监督机构没有什么关系 。最明显的是“王望案” 。王望的案子引起乾隆的注意 , 并不是各路御史奏报、弹劾的结果 , 而是与阿桂、和糰在甘肃平定苏四十三作乱有关 。
“穷藩司”拿出4万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 , 甘肃省河州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 。经过几次交战 , 官兵损兵败北不能速胜 。乾隆很生气 , 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 。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 , 主动向乾隆上奏 , 说现在正是用兵之际 , 军费紧张 , 自己乐意把平时积攒的4万两廉俸银贡献出来 , “以资兵饷” 。乾隆皇帝见王廷赞一出手就是4万两银子 , 觉得奇怪:仅仅一个藩司(布政使) , 家计怎么那么充裕?是不是和当地实行的“捐监”有关?
网络配图
清代的藩司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 , 俸银、养廉银合在一起每年不足万两 。尤其甘肃 , 偏远贫瘠 , 所得与富庶之地的布政使有差距 。因此说 , 王廷赞无论如何也捐不出4万两私银 。
于是 , 乾隆皇帝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 , 严密访查王廷赞 , 看他是否染指捐监一事 。
集体贪赃枉法
所谓“捐监” , 就是允许一些有钱有粮的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 , 并可以应试入官 , 称“监粮” 。捐交的谷粮 , 遇到灾荒用来赈济灾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 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 , 甘肃地瘠民贫 , 需要在辖区内实行捐粮为监 。乾隆同意了勒尔谨的意见 , 并派出浙江布政使王望前往甘肃主持捐监 。王望在乾隆眼里属于“能臣” , 有在甘肃工作的经历 。王望到任后 , 向勒尔谨建议各州县都可以收捐 , 这样可以解决内地粮仓储备不足问题 。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 , 王望赴任已经半年了 , 他向乾隆帝汇报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到九月底止 , 已有19017余人前来捐纳 , 共收得粮食82.75万余石 。乾隆皇帝肯定了王望的工作成绩 , 说他“承办认真” 。实际上 , 王望所谓的80多万石粮食只是个虚数 , 粮仓里一粒也没有 。不久 , 勒尔谨又上奏 , 称甘肃省雨水稀少 , 连年大旱 , 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 , 希望皇帝准许把粮食折成银两 。
网络配图
经此 , 甘肃这个不富裕的省份 , 就成了那里官员的“富贵乡” , 民间的捐银巧妙地变成私有财产 , 自总督以下都有份 , 自然王望得银最多 。最后 , 甘肃全省各级官员 , “上下勾通一气” , 毫无忌惮地侵吞国帑民膏 。
【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竟一口气斩首56人】由于捐监有功 , 乾隆四十二年 , 王望升迁为浙江巡抚 , 由王廷赞接任布政使一职 。王廷赞 “知其弊 , 不能革” , 甘肃一如从前 , 集体贪赃枉法 。
斩首56人
实际说来 , “甘肃贪污大案”的查处 , 并非单纯因为王廷赞捐银4万两一事 。那件事不过提醒皇帝 , 甘肃捐监可能有问题 。实际上 , 原任布政使王望的奢靡生活 , 乾隆一直印象深刻 , 也常有所思 , 但没有证据 。韩隆四十五年(1780年) , 乾隆帝第五次南巡 , 王望接驾铺张奢侈 。帝告诫:“南巡只是体查民情风俗 , 不是游玩观景 , 今添建屋宇 , 张灯结彩 , 朕实所不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