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middo;品钦的创作特点是怎样的?作品有着什么风格

主题
在托马斯·品钦的小说中 , 包含着当代社会丰富的信息 , 风格独特到了没有人可以模仿他的地步 , 其小说主题广泛地涉及到美国和人类历史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工程学、军事科学、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等不同的领域 , 以全新的视野和感受性表达 。早年的就学、从军和工作经历影响了他的写作 。在他后来的很多小说中 , 他在美国海军短暂的2年服役生涯、在大学中所学的工程学理工知识、在格林尼治村与艺术家的交往、在波音公司工作中获取的当代新科技知识 , 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素材 。
托马斯·品钦在大学毕业后发表的一些早期短篇小说中 , 《熵》是最重要的一篇 。这篇小说埋藏了他后来小说的全部主题 , 是一把进入他小说世界最好的钥匙 。这篇小说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上 , 敏感性十分超前 。“熵”指的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在整个宇宙当中 , 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之后 , 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 , 而且 , 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不能转化为功 。表面上看熵在增加 , 但是其功则在耗散和消失 。这就好比人类大量制造的化工产品和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之后 , 就很难再变成有用的东西一样——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反而逐渐走向“热寂” , 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 , 功却在消失的死亡之中 。这与眼下的人类社会极其相似 。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被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 , 电子垃圾、信息垃圾、塑料和建筑垃圾甚至是太空垃圾越来越多 , 人类本以为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了 , 实际上却在逐步地走向一个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热寂死亡的状态 。因此 , “熵”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概念 , 也是托马斯·品钦作品中的核心概念 , 他的小说大都与此有关 。
在长篇小说《V》中 , 托马斯·品钦在描述前卫艺术家们这个群体的时候 , 用的是熵的世界观 。他使自己的小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意识流、时空倒错、内心独白 , 但是他很善于描绘混乱不堪的状态 , 来呈现人类生活在后现代状态下的混乱和无意义 。《V》和《拍卖第四十九批》这两部小说大量涉及到科学技术知识 , 并隐藏着一些历史事件的探讨 。托马斯·品钦的头两部长篇小说 , 都包含着对美国社会及历史碎片的沉思 。《万有引力之虹》则是一部十分复杂的、带有神秘色彩和象征符号色彩的小说 , 结合并详述了他早期作品的许多主题 , 包括战争、物质的增殖、文化偏执狂、种族主义、殖民主义、情报和特务组织、共时性和熵等等 。伴随着对诸如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宗教这样的宏大主题的强调 , 品钦的作品除借鉴和使用了许多传统高雅文化和文学形式的要素之外 , 也显示出一种与通俗文化的从事者和产品 , 诸如连环画、卡通片、廉价小说、通俗电影、电视节目、烹调术、都会传奇、阴谋论以及民间艺术的紧密亲缘关系 。这种对传统上“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间的界线的模糊 , 有时被认为是一种“解构” ,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
风格
在品钦那里 , 看似不讲道理的漫长句型却有着内生的数学模型般的精密 。它们的过度生长并非依赖于并列 , 而更多依靠的是递归和内嵌 。即使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 , 品钦的句法也是稀奇古怪的(甚至有人称之为“拜占庭式句型”) , 不仅挑衅他们的常识和语感 , 更需要耐心的拆解方可抵达意义 。品钦的词语政治有一个核心原则 , 即他总是在高语境下进行着小说叙述 , 将读者默认为语言共同体的成员 。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译者来说 , 这绝对不是施恩 , 而更像是一种施咒 。于是 , 在《V.》里品钦说着美国海军的专属俚语 , 在《万有引力之虹》里绝非浅尝辄止地谈论巴普洛夫心理学和火箭弹道学 , 在《梅森和迪克逊》里肆意复古18世纪英语的拼写和词法 , 在《性本恶》里用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乐和电视剧打着各种机锋……于是 , 在品钦的小说中 , 某些词语(尤其是大写时)就成为了深层意义的神经元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