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写西游记是为了在幻想中感化敌人吗

《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的护送下,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这部小说对当时以及后世小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作者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 。那么,这本伟大的小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吴承恩又是因何才会写下这本《西游记》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积累和更好的文化氛围 。当然,朝代的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更多的还是与作者自身的缘由分不开 。
吴承恩自幼家境清贫,但他非常聪慧,勤奋好学,阅读过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说,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早年博览群书的基础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 。
吴承恩虽然在读书时期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当时龙溪书院创建人葛木的赏识,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他加深了对官场、考场腐败的认识 。直到1550年,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长,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让他不容于官场 。1558年,他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拂袖归去 。
官场科举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使得吴承恩更多的寄情于创作志怪小说,表达内心的愤懑,抒发郁结 。《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抱负和在官场上的理想 。吴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实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点,比如耿直、善良、宽容、慈爱,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经靠着唐僧一个人是绝对完不成的,这正如吴承恩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个人政治理想 。所以,他在小说中幻想着感化敌人,有了徒弟三人护送并求得正果 。
【吴承恩写西游记是为了在幻想中感化敌人吗】这就是吴承恩之所以要写西游记的原因,他以此来揭露让他失望不满的现实,并寄托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
吴承恩生平
吴承恩,中国明代著名的小说家,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吴承恩从小就聪明机智,博览群书,特别是喜欢神话故事,这也为吴承恩后来完成《西游记》埋下了基础 。其实吴承恩也参加科举,只是屡屡遭受挫折,由于宦途困顿,吴承恩晚年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写书,决定不再入仕 。那么吴承恩生平究竟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承恩,1500年生于江苏淮安,其父亲希望吴承恩可以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因此给他取名叫“承恩” 。1551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后来还是被迫辞官 。因为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得吴承恩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现实的黑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
这些经历让吴承恩促使了写志怪小说,想要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吴承恩不仅喜欢阅读野史,志怪小说,还擅长绘画、书法等,可以算得上是多才多艺,一直到吴承恩六十岁的时候,出任长兴县丞,但是官场上的旁门左道又岂能入得了吴承恩的眼,吴承恩与长官的所思所想所做皆不和,于是拂袖而去,专心写书 。
从三十岁开始,吴承恩搜求很多奇闻怪事,有了创作的打算,五十岁左右,吴承恩已经写下了十几回章节的《西游记》,后来中途断了几年,但在吴承恩晚年辞官后,一直继续写作,终于使得《西游记》问世 。1582年,吴承恩离开人世,终年八十二岁 。
吴承恩怎么死的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其著述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后世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