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有钱的宋朝会闹钱荒?钱都去哪里了?

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的朝代 。如宋仁宗朝庆历年间,江淮出现“钱荒”;神宗朝熙宁年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货币),民间谓之钱荒”;哲宗元祐年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南宋初期,也是“物贵而钱少”,南宋后期,“钱荒物贵,极于近岁,人情疑惑,市井萧条” 。从北宋到南宋,“荒钱”闹个不停,老百姓常常发现,市面上的钱用着用着就不见了,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
许多宋朝人认为,是铜钱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钱荒” 。宋朝经济发达,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开展密切的国际贸易,宋钱差不多成了这一贸易区的国际货币,有点接近今日美元的货币地位 。不但日本“所酷好者铜钱而止”,交阯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钱为约;而又下令其国,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爪哇国也用胡椒交换宋钱 。今天在东非、印度、波斯湾等地,均有宋钱出土 。宋人说,“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 。”并不是夸张之词 。这些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 。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 。为阻止铜钱外泄,当时有人提议:干脆关闭贸易港,中断与外商的贸易 。认为这才是“拔本塞源”之道 。这当然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幸亏宋朝政府并没有听从 。
今人的研究表明,宋代“钱荒”并不是因为铜钱短缺,换言之,铜钱的外流对“钱荒”或有推波助澜的影响,但不能说是导致“钱荒”的元凶,因为宋代政府投入市场的货币总量是非常庞大的 。北宋时,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高达一二百万贯、二三百万贯,宋神宗元丰元年间还创下年铸币量超过500万贯的记录 。这还不包括四川的铁钱、交子(纸币)以及货币化的金银 。而唐代的年铸币量,高最也不到33万贯,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还不及北宋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 。学者统计,北宋末,宋政府投放于市场的铜钱总量约有三亿贯,这个货币总量,是足以满足当时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南宋时,每一年的铸币量虽远不如北宁波,但政府发行了大量纸币支持市场的运转,当时的“钱荒”也表现为“物贵而钱少”,可见并没有发生通缩,总体的货币供应量并不缺乏 。况且,宋朝的商业信用工具也比较发达,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现金,而是采用“赊买赊卖”等方式 。
那么为什么宋朝还要时常闹“钱荒”?宋人自己也比较困惑,如生活在北宋中叶的李觏就问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 。而近岁以来或以虚竭,天下郡国亦罕余见 。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 。而今民间又鲜藏镪之家,且旧泉既不毁,新铸复日多,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
钱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很大部分“沉淀”下来了 。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大量的铜钱,在流动性非常低的地方躺下来不动弹了 。这里的“铜钱沉淀”,包括政府的货币化税收将大量钱币回笼(这部分货币从国库流回市场需要一个过程),也包括民间的储蓄风气 。李觏说“民间鲜藏镪之家”,可能不大准确,因为宋朝的富家恰恰普遍有积贮铜钱的习惯,库藏起来的钱叫做“镇库钱”,如青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钱十万镇库,而未尝用也 。”宋人发现,“国之钱币,谓之货泉,盖欲使之通流,而富室大家多藏镪不出,故民用益蹙 。”钱币被大量贮藏,致使流通领域的货币短缺,南宋时,朝廷便出台了一个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其他的铜钱必须变换成金银、钞引之类 。但以宋朝松弛的社会控制,这样的法令肯定是无法执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