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二 )


即使被评为下等,也不会立即得出处罚结论,而是要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再下部院覆核议论再定 。程序上看起来这么完满的京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是非颠倒的冤假错案,以致聚讼不已,竟至分党而立,水火不容呢?万斯同干脆称“门户之祸起于京察”(《明史稿》卷七七) 。究竟是京察导致了对立呢,还是京察只是对立的一次集中体现,还真不好说 。
京察结果的严酷,有比“非升即走”严重百倍者,但其过程,却是“要文斗不要武斗”,完全遵循文人政治的特色 。明人周念祖编有一本《万历辛亥京察记事始末》,抄录了万历三十九年京察前后相关官员的奏疏、揭帖,共八卷,多达三百来个帖子 。试来看看帖题:史记事《大乱将作疏》、金明时《察曲关系匪轻疏》、王图《病亟思归疏》、金明时《险臣秽恶昭彰疏》、徐缙芳《揭贪臣设谋布毒》、郑继芳《邪谋愈出愈奇疏》、史记事《邪党蓄谋已久疏》、徐缙芳《揭大奸煽祸陷人》、许弘纲《告天文》、孙丕扬《倡言要挟疏》、秦聚奎《舍死报国疏》……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大字报这种体裁,早在明代京察时,就已经运用到炉火纯青了 。
万历辛亥京察的日子初定三十九年(1611)二月初二,后来延宕到三月初二 。而这些揭帖、奏疏,早在三十八年(1610)冬就开始在京城漫天飞了 。看所署日期,从十二月初七、初八日开始,双方一天一帖,接下来保持两天一帖的匀速,直到十二月廿五 。年假倒也与现在放得差不离,歇了几天,正月初八日,再重新开始发帖互攻 。后来发帖放缓,但一直持续到京察一年以后 。
以今度古的话,揭帖,类似于公开信、大字报;奏疏,是检举信;邸报,则像官方微博吧 。一篇帖子少则数百字,多则数千字,最快一两天内更新回复 。现如今的我们,想在朋友圈围观个热点,也得等上两三天甚至更久,才能见到一篇像样的回复帖 。网络虽快,但架不住几千、上万字的辩论文,写得没古人溜啊!
对这些你死我活的京察斗争之类,我浙大名臣倪元璐有个阴谋论的说法,说是万历以来有三个变局,起先是皇帝静摄,看着臣子互斗,类如“鼠斗穴中”,反正是勇者胜嘛 。虽然时败时胜,但大概是好人胜多,坏人胜少 。后来呢,好人胜少,但好人还可以说“我是君子,虽败犹荣!”勉强有点阿Q的乐观主义精神 。到最后呢,发现都是坏人胜,因为坏人会耍阴谋;因为只有耍阴谋才可以胜,所以就都成了坏人 。等等,笔者插播一下,倪先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斗到后来,就没好人了?不知猜得对否 。
【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