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前四大须生是哪四个人?他们的简介及艺术成就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
前后四大须生来历
20世纪2、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 。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渐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 。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 。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为了和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 。
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
四大须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就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而言,前后四大须生中的七位艺术家应该是不分彼此的(特别是就目前唯一能作为实物参照的声音资料来看),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有长短 。至于排位上的差别甚至厚此薄彼的观点,也只能是后人的一厢情愿 。从两届老生名家走过的艺术道路来看,他们虽处不同时期,在京剧老生行中,都不是笃守师承、亦步亦趋,而是继往开来,启迪后学,无论在唱、念、做、舞诸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各有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开拓了老生行当精进求新的广阔道路,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和借鉴 。
人物简介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
余叔岩(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罗田,生于北京 。老生余三胜之孙,青衣余紫云之子 。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 。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 。嗓音恢复后,跟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 。他继承谭派,又有所创新,形成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 。[1]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韵味醇厚、苍劲挺拔,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问樵闹府》、《定军山》、《状元谱》等 。
他的弟子有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王少楼等 。
前四大须生-高庆奎
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 。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 。师从贾洪林、贾丽川等人,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 。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他并不在乎 。30岁后才唱出名气,1921年自组"庆兴社"(后改庆盛社) 。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 。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 。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除了演《辕门斩子》、《斩黄袍》等,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杨椒山参严嵩》等爱国剧 。赢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 。
【京剧前四大须生是哪四个人?他们的简介及艺术成就】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劳累过度,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 。卒于1942年 。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盛藻、李和曾、白家麟、沈金波、李宗义、朱鸿声、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 。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