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流行以孙为子?李欣唐太宗嫡次子

最近,随着历史剧《大唐荣耀》的热播,唐玄宗天宝末年的朝政积弊为观众所熟知 。在剧中,太子李亨与宰相杨国忠的争斗尤为激烈,先有杨国忠诬陷李亨的妻兄韦坚谋反,后有李亨父子不断搜集证据,试图揭穿杨国忠的真面目 。不过与电视剧所演绎的不同,历史上唐肃宗李亨虽然与杨国忠不睦,但他曾将流淌着杨氏血脉的孙子李傀当做儿子来抚养,而“以孙为子”的现象在唐肃宗李亨之前与之后,都曾出现过 。这种看似颠倒昭穆的事情,为何会在唐朝屡屡出现呢?是唐朝特有的现象吗?
《大唐荣耀》中的广平王李豫
混乱的辈分和称谓
其实早在北魏皇室拓跋氏时代,就有“以孙为子”的情况出现 。孝文帝出生后一直由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冯太后不仅将其视同己出,甚至为之放弃了临朝听政的绝佳时机 。尽管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冯太后将孝文帝认为己子,但杨椿这些大臣在提及孝文帝与冯太后之间的关系时,均以“母子”称之;而孝文帝在面对皇室宗亲时,也毫不忌讳的以“母子”二字来定义自己与冯太后 。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哥的情况,北齐武成帝的儿子高绰等人均称呼父亲为“兄兄” 。以对兄长的称谓去称呼自己的父亲,这种奇特的亲属称谓不仅在北朝流行,也延续到南北朝以后的朝代 。
不仅在北魏皇室,整个北朝社会中都有亲属伦常松动的迹象 。南北朝后期,著名儒家学者颜之推在离开南梁进入北齐的时候就观察到了这一奇特现象:“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在谨守儒家礼仪的颜之推眼里,北朝民间辈分混乱的情况屡见不鲜,把父亲当做哥哥的有之,把儿子当成弟弟的亦有之,总而言之就是一点都不看重伦常辈分 。
北朝的这些习俗和称谓延续到了唐朝 。《淳化阁贴》中收录了不少唐太宗与皇太子李治的书信,其中一封名为《甘泉帖》的信中俨然写道:“省书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将爱,遣此不多 。哥哥敕 。”唐太宗在最后署名的时候便是以“哥哥”自称 。
唐睿宗二次登基后,太平公主权势冲天,一度威逼当时的太子李隆基 。大臣王琚劝李隆基要早作打算,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有违犯,不言忧患转深,为臣为子,计无所出 。”(《旧唐书·王琚列传》)唐睿宗是唐高宗的第四个嫡子,所以“四”就是他的排行,“四哥”这个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词便是李隆基对父亲的称呼 。
无独有偶,唐睿宗另一个儿子李隆业为中山郡王时,在洛阳龙门造了一座观世音石像,该像铭文题:“弟子中山郡王隆业奉为四哥娘六亲眷属敬造观世音石像 。”李隆业在称呼父亲时同样用了“四哥”这个词 。
唐玄宗像
日后棣王李琰也对唐玄宗用过同样的称呼,李琰在回答父亲的话时说:“惟三哥辨其罪人 。”唐玄宗在唐睿宗诸子中排行第三,是以“三哥”一词即是李琰对父亲的称呼 。
而之所以会产生“哥哥”这种称谓,与北方鲜卑族的语言有关 。南北朝时,鲜卑语“阿干”一词进入日常生活,因“阿干”与“哥”音近,“哥”便取代了“阿干” 。再加上“阿干”在鲜卑语里既可以指父又可以指兄,所以“哥”这个字也受到影响,被赋予了“父兄”两重含义 。
此外,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与鲜卑族“收继婚”的婚姻制度颇有关系 。“收继婚”又称“转房婚”,指女性在丈夫死后改嫁给夫家的其他男性,例如亡夫的叔、伯、儿子(女方的亲生子除外)、侄、甥等,这种婚姻制度在匈奴、鲜卑、突厥等部落十分流行 。随着北朝拓跋氏入主中原以及六镇鲜卑势力的崛起,鲜卑部落盛行的“收继婚”导致亲属辈分含糊不清,这一风俗也影响了整个北朝社会以及之后的中原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