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小城钓鱼城能阻挡蒙古铁骑36年之久?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次年,蒙古可汗窝阔台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对南宋的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然而四川小城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宋代称合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有“上帝之鞭”之称的蒙古铁骑挡在城外长达36年之久,书写了中国古代城防战中最浓重的一笔 。
在宋蒙之战两年后,当时整个四川地区几近沦陷 。为扭转颓势,巩固上游,1242年南宋皇帝理宗派战绩卓著的余玠入蜀主政 。
余玠入蜀后听取冉璡、冉璞兄弟之策,以钓鱼山为中心建立山城防御体系 。报宋廷同意后,冉氏兄弟全权负责筑城迁州之事 。
建成后的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由条石垒成,有8道城门,门上建楼,分别名为护国、始关、小东、新东、菁华、出奇、奇胜、镇西 。城内面积1.9平方公里,有数千亩良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 。整个合州迁入钓鱼城后,军民结合、耕战结合、可攻可守,俨然成了一座军事重镇 。后来余玠以此为样板,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策略,在四川各险要处修筑二十余座山城,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山城防御体系,钓鱼城则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和最坚固的堡垒 。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 。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
1251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 。1252年,次年,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经过6年筹划,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 。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 。
有历史学者称,蒙古大军久攻钓鱼城不下是因为蒙古军队多骑兵,不会攻城战 。但从事实看,这一结论不能成立 。
蒙古军队在涪州蔺市造桥隔断长江下游的援兵,又在重庆下游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威胁和牵制重庆的宋军 。蒙哥同时派军队封锁城南嘉陵江面、夺取城外西北山寨,又派军队在钓鱼山周围负责巡逻 。
这个方法是奏效的,蒙军一度攻破城南外城 。然而守城宋军可通过天然形成的暗道骚扰蒙军,又可攀岩而下攻击蒙军,最终收复外城 。
久攻不下的蒙军想以地道攻城 。他们在奇胜门以北约150米处,蒙军开始挖掘地道,这条地道纵横交错,由主通道、支道、竖井组成,道宽约1.5米,高约1米,剖面呈倒“凸”字形,这种形状既可节约工时和人力,也能隐藏伏兵,地下凹进去的一部分,用来排水,两边的土台可作为士兵休息之地 。在地面佯攻的掩护下,蒙古士兵进入地道蛰伏,夜深人静时,攻入奇胜门,杀死许多军民 。但在王坚的组织下,守军将蒙军击退,随后用擂石将地道回填,以绝后患 。
可见,蒙军在进攻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钓鱼城“三面临江,岩岸陡峭,绝壁千仞,易守难攻”,同时还有青居、大获、云顶、天生等11座卫星城池,这些卫星城池均有暗道和栈道与钓鱼城相通,使之与钓鱼城遥相呼应,互相拱卫,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钓鱼城军事防御体系 。在被称为“一线天”的地方,最窄处只能容纳一人通过,据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蒙军攻上码头后,一度逼近城墙,正是在这里被挡住了脚步 。
此外,钓鱼城中拥有充足的耕地、鱼塘、水池等保证长期坚守的基本条件 。不过最关键的是,军民团结一心是钓鱼城难以攻破的最后一道关卡 。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