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黄祖洽的轶事有哪些他的求学生涯是什么样的

人物轶事
求学生涯
黄祖洽幼年受家中藏书的影响,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他考入长沙兑泽中学之后刚刚一年半,日本侵略军逼近了湖南 。长沙大火以后,黄祖洽离开家乡到江西河口(今铅山县)进入当时迁到河口的九江中学 。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深入的时代,黄祖洽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国家的患难和家境的清贫,使他从小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养成了在困难面前不服输、不信邪、自立奋斗的倔强性格 。高中时,每星期的作业在一个晚上便可以全部完成,其余的时间就用于自学 。
1943年暑假高中毕业后,黄祖洽只身离开江西去内地,途中几经辗转,还在西昌做了半年小学教师,第二年才到达昆明,考入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西南联大结束,他被分发入清华大学 。在大学里,黄祖洽得到不少学识渊博的教授的直接教诲和热情鼓励 。例如,教微积分的程毓淮、教高等代数的蒋硕民、教电磁学和物性论的叶企孙、教力学和热力学的王竹溪,都曾给予他深切的关怀和切实的帮助,特别是王竹溪,不仅介绍他读一些数学和物理学的名著,还在假期为他改习题并教他法语 。有一段时间,黄祖洽消化不良,而学校食堂的伙食又差,以至腹泻经久不愈 。王竹溪了解到他的病情以后,就让他每天到自己家里吃饭,让夫人特别为他做可口又易消化的软食,连续一个多月,直到他痊愈为止 。在这些严格而又慈祥的教授的指导下,黄祖洽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跨入了近代物理学的殿堂 。
文学少年
在黄祖洽出版的一本名为《三杂集》的书中,收录了他中学时期所写的“少年作文十篇” 。这些作文均来自60多年前的两本作文簿,由黄祖洽的母亲留存、珍藏下来,直到母亲辞世前才最终转交给他 。
《月明之夜》《爱国贵于自爱说》《论建设心理国防之重要性》……单从篇名来看,当年那个心系天下的少年黄祖洽便已跃然纸上 。
作文簿上,一篇题为《读庚信小园赋书后》的文章后,语文老师写下这样的评语:“骈散一炉,文情俱胜 。使季绳而专研文学,不难出人头地也 。勉之望之!”
“季绳”是黄祖洽的字,老师建议他专攻文学,并寄予极高期望 。然而,初露文笔锋芒的黄祖洽其实对理科更感兴趣,特别是物理 。
车祸姻缘
1950年8月27日,黄祖洽与从清华一同分来的同学一起回清华园去玩 。归途中骑过海淀西街的时候,黄祖洽被从后面驰来的一辆汽车撞成脑震荡,晕倒在地 。黄祖洽在医院病房昏迷不醒有两个多星期之久 。在养伤期间,黄祖洽学会了织毛线,伤势逐渐康复 。当时有几个大学毕业后新分配来的女青年,她们都很同情黄祖洽,特别是一位叫张蕴珍的,她作风正派,办事认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家就在北京,常从家里做些酱牛肉之类的食品带来给黄祖洽增加营养 。黄祖洽也常和她谈心,帮助她学习俄语 。慢慢彼此有了好感,成了朋友、恋人,1952年年底,结成了终身伴侣 。
张蕴珍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曾经从事原子能化学方面的研究,1984年开始参加《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的编辑工作,改任编审 。他们共有子女三人 。
半导体研究
为了加速核武器研制,原子能所按领导指示成立了“轻核理论小组”,由黄祖洽带领十几个年轻人进行氢弹预研工作 。不久之后,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黄祖洽又被要求用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一方面参与设计原子弹研制所需的“状态方程”,一方面仍继续参加氢弹预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