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 。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 。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 。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 。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 。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 。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 。”(《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 。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 。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 。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 。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 。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 。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 。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 。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 。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 。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 。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 。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 。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 。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