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第一猛将是谁?元末张定边活了一百岁熬死朱元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论元末名将,我们所熟悉的有很多,比如说常遇春、徐达、汤和等,都是盖世名将,然而,如果论勇猛,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大哥大” 。他没有追忆随朱元璋,而是效命于陈友谅,他的名字叫张定边 。
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 。他有三大特点 。一是长的“高富帅”,高主要体现在身材魁梧上,富主要体现在嘴边的五绺美髯上,帅主要体现在气宇轩昂上 。二是学的“文武通” 。文要体现在熟知兵法,通晓天文识地理上 。武主要体现在精拳艺、擅岐黄上 。三是做的“善乐施” 。善主要体现在为人善良、急公好义上 。施主要体现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上 。他很早的时候与陈友谅相识后,便结拜为兄弟,两人情同手足!
自从陈友谅揭竿起义后,张定边誓死追随他 。然而,随后的“革命”征程中,陈友谅因为性格多疑、孤傲、偏执等而屡次“遇险”,每每都是张定边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危急之时 。特别是元末两大枭雄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生死“窝里斗”后,张定边走到了“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
首先来看他的“中流砥柱”,具体体现在两件事上 。
第一件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
陈友谅攻打应天府时,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又打算联合张士诚,合攻应天(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想出了妙计破敌之计,他利用手下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大做文章 。让他写信给陈友谅,诈为内应,诱其轻进 。康茂才派使者去见陈友谅,说自己镇守江东木桥,又在使者返回后,将木桥改为石桥 。
而其中陈友谅对其深信不疑,唯有张定边恐其有诈,百般劝谏陈友谅不要孤身犯险 。专横的陈友谅武断地“拒绝”了张定边的金玉之言,率大军前去,最终导致了江东桥之惨败 。
第二件事:缓称王,广积粮 。
陈友谅和“缓称王”的朱元璋截然相反,他事情刚起步,刚有点“成绩”时便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刚起事时,因为势单力孤,“归附”于天完皇帝徐寿辉麾下 。后来陈友谅利用权术把徐寿辉整成了光竿司令 。尽管如此,陈友谅还是没有放过徐寿辉,他在攻克太平城后,毒杀了徐寿辉,然而迫不急待地选择了称帝 。
期间,尽管劳苦功高的张定边被封为太尉,枢密院副枢 。但他却是不赞成陈友谅“逆篡位”和“急称王”之举,为此选择了“哭谏不纳”,结果陈友谅还是“无视”了他的忠义之举,最终导致陈友谅军团成为众矢之的、众叛亲离 。具体体现在,陈军随后在攻安庆时无功而返 。
接着来看他的“定海神针”,具体体现在两件事上 。
第一件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展开生死“决战” 。朱元璋先后是将陈友谅的徐州、濠州、兴化、宿州、安丰等江北州县全部攻占,随后又平定了淮东 。随后陈友谅开始发击,率大军直接与朱元璋“真情对对碰”,结果朱元璋,采用火攻,大败陈友谅 。结果陈友谅折损兵马数十万,战舰数百艘 。
其间,张定边再三劝陈友谅依靠长江天堑之险阻,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 。结果陈友谅我行我素,扩充水师,制作大舰,孤注一掷和朱元璋在水上进行决战,导致了失败 。
面对严峻的形势,张定边也开始展示“内功”,他先是避其锋芒地高战免战牌,直到三天后,没有出战,而是选择了一直对朱军战舰行注目礼 。三天后,张定边突然下达了出战令,并把目标对准一艘白色的战舰 。
而这艘白色巨舰正是是朱元璋的指挥舰 。朱元璋眼看张定边的战舰都朝自己这艘战舰开火,顿时感觉情况不妙,于是来了个弃艘而光,上了一艘小船 。就在这时,那艘大舰被张定边一炮命中,炸为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