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害死曹操的爱子爱将,为什么最后还能善终

曹操手下的大谋士贾诩有“毒士”之称,起初侍奉大军阀董卓,因在董卓被杀后,成功地劝说其部将李傕、郭汜起兵诛杀王允、驱逐吕布,由此闻名于天下 。李傕、郭汜祸乱朝廷多年,贾诩因担心会惹祸上身,便辞职东进,投靠在宛城军阀张绣的帐下,成为他的头号大谋士 。
贾诩谋略出众,号称“毒士”
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后,便率军南征张绣,后者无力抵挡,便率军投降 。然而曹操进入宛城后,却公然霸占张绣的寡婶邹氏,并意图拉拢他的心腹大将胡车儿,由此引起张绣的愤怒 。不久,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偷袭曹操,并在混战中杀死他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时在建安二年(197年) 。
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 。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 。”太祖信绣,皆听之 。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 。太祖不备,故败 。见《三国志·卷八》注引《吴书》 。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后(199年),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并得到后者的重用 。而贾诩也因为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参司空军事,就此成为曹操手下的大谋士 。贾诩为曹操效力期间,不仅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而且还曾插手储君之争,在促使曹操册立曹丕为世子一事上,发挥过极重要的作用 。
曹操的长子曹昂间接死于贾诩之手
在当上魏王后的次年(217年),曹操就立储事宜向贾诩征询意见,后者沉吟良久却不肯回答 。曹操等得不耐烦,便问他为何不说话,此时贾诩才徐徐回复道:“微臣刚才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遭遇 。”袁绍、刘表皆因废长立幼导致内乱,并最终败亡,一直都被曹操视为前车之鉴,如今经贾诩之口得到点拨,曹操自然理会其中的深意 。果然,曹操听后哈哈大笑,随即做出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定 。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见《三国志·卷十》 。
贾诩插手储君之争,帮助曹丕胜出
贾诩为张绣设计偷袭曹操,结果害死后者的爱子、爱将,要说曹操不恨他似乎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更何况,贾诩还插手曹丕、曹植的储君之争,在曹操册立曹丕为世子一事上,可谓立下大功,但正是如此,贾诩也遭到更多的猜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贾诩拥有这么多的“黑历史”,最后却能得以善终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点:
1.贾诩有大才,使得曹操舍不得杀 。曹操是一位极度爱才之人,但凡对他有极大帮助的人才,不管之前怎样得罪过他,他都愿意容忍 。就贾诩来讲,无论是劝说张绣投降,还是在官渡之战、渭南之战中献计献策,都对曹操裨益良多,后者在钦佩、欣赏之余,自然便消解了对他的恨意 。更何况,杀害曹昂、典韦的直接凶手-张绣都被宽恕,曹操就更没必要杀掉贾诩 。
曹操虽然忌恨贾诩,但最终还是饶过他
2.贾诩“站队”正确,让曹丕对他器重有加 。对于臣子们来讲,插手储君之争是大忌,因为一旦“站错队”,极可能会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贾诩很懂得这一点,所以在被迫介入这种事后,在深谙曹操性格和朝野人心所向的情况下,力挺曹丕做储君,好在他赌对了 。所以等到曹丕即位后,便出于感激之心连番拔擢贾诩,对他可谓恩宠极深 。
3.贾诩做人极度低调,毫无越轨之举 。贾诩深知自己并非曹操的旧臣,但却谋略深远,再加上曾间接害死曹昂、典韦,内心里很害怕曹操会报复 。所以为了保命,贾诩便采取极为低调的自保策略,整日里阖门自守,既不跟他人私下交往,又不攀结权贵,就连子女婚嫁时,也要选择平民人家(“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引文同上),由此消除曹操父子的猜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