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到近代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更精确的界定,应该把其归纳为一个阶层 。然而,由於其在社会作用中能量巨大,称其为一个阶级也不为过 。这个阶级就是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士大夫阶级 。
“士大夫”一词,原指读书人和他们的前程 。“士”是指读书人,“大夫”则是春秋时的官名,合起来便是指读书做官的这些人 。在中国古代,作为“士”的读书人,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整体,这个以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共同组成的社会在皇权的统治下,进行着整个社会的运行 。而联络皇权,维系社会运行的庞大行政机构,便是由这些称为“士”的官僚们组成并操作的 。由是,士大夫遂成为这个社会中人数最少,能量最大的一个阶级 。他们上承皇命,下驭社会,维护王朝的正常运转,并因此成为这个社会数千年来的宠儿 。
自隋唐以降,朝廷用官,废黜世袭制,以科举取士代之 。如此一来,金榜题名便成为历代读书人竞相争执之物了 。然而,要成为读书人,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首先,家里要有能供养学童读书的钱;而后,学童在私塾先生的严格管教下,每日诵读,背记,终至考取秀才 。继而刻苦研读,得中举人,方可进京会试 。即中,才有资格参加保和殿的殿试,由皇帝亲试,决出进士及第的名次,成为天子门生 。而获得进士的士人,则由朝廷颁旨命官,加入等级森严的官僚集团 。然后由低到高,拾级而上,这便是士大夫们一生的人生轨迹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进入并攀爬上这道人生天梯的人,只是读书人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莘莘学子在层层的筛选中被无情地淘汰了 。然而,正是这少数的成功者,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吸引着无数学子前仆后继,孜孜以求 。
【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到近代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是,盛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进入二十世纪门槛的时候,突然,嘎然而止地被废除了 。虽说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时,是想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以学堂取代科举,建立新的国家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以西学为中用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科举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制度,它同时又是国家选人用人的制度,被科举制最后选中的士人,是要进入国家各级官僚管理体制之中的 。
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黜后,政府官僚机构的选人用人,便由过去的皇帝亲选,变为由各级官僚自由选聘 。这种上级任命下级的用人方法,原本产生于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它完全破坏了中国延续数千年(包括汉朝的举孝廉制)的国家选人用人体系和方法 。这种用人方法,首先由晚清的地方督抚引用到地方实力派的管理体系中(李鸿章用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延至民国以后,便正式成为国家选人用人的基本大法了 。由于每一级官员都有自己选人用人之权,国家因此彻底失去了对人才使用的最终定夺之权,也一并失去了对人才统一衡定的基本准则 。国家纲纪的废弃,是一切社会弊端产生之源 。功名取士不再成为人才衡定的基准,用人之乱相便随之而生 。自晚清到民国,此方法由民间登入庙堂,并一直沿用至今,人们早己见怪不怪了 。
可是,由学堂毕业出来的读书人却没有了原来确定的去向 。即然读书做官的路断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手眼通天的人,通过其它手段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便只有靠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去谋生了 。於是,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是一些读了书却又做不了官的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权力的核心拒入,来到社会中,从事教师、律师、医生、法官、工程师等新的工作,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人们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呼之为“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