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妻妾争斗,丈夫会站在哪一边?妻妾地位差距到底有多大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主盛明兰的身世经历让古代家庭中妻妾地位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
【古代妻妾争斗,丈夫会站在哪一边?妻妾地位差距到底有多大】剧中的盛老爷是一个五品小官,妻妾不算多,有一妻二妾 。其中正妻王氏出身官宦人家,地位尊崇,在家里有相当高的地位,就连盛老爷也对她礼让三分 。而妾室和庶出的子女则必须谨小慎微,甚至在家族中备受欺凌 。
在大多影视作品中,无论是皇室还是豪门大户,“男主人”的宠爱是女人地位的直接保证——受宠的低位嫔妃可以直接无视皇后、而小妾则可以仗着老爷的喜爱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欺负正室妻子 。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妾”与“妻”的地位不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甚至是难以逾越的 。姬妾这个群体处在了一种很尴尬的阶层:她们实际地位要略好于奴婢,可以与老爷有子女,可以成为“庶母”,但本质上依然属于“奴婢”阶层,不仅远远比不上“妻”的地位,而且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也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
上古时代的“妾”:“媵”与“奴”并存
很多人认为“一夫一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中国古代则实行的是“一夫多妻”,这意味着帝王可以坐拥“三千佳丽”,普通人也可以享受“齐人之福”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至少从制度上来说,从文明时代出现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就逐渐显现出了向一夫一妻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商代以后,单偶制已经基本确立 。可以说,我国的“一夫一妻”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 。
不过,如果古代的一夫一妻像今天那样是严格的“二人世界”,就限制了生育 。在儿童夭折率奇高的古代,出于传位的考量,纳妾制度的早期形式——媵妾与同嫁,作为单偶制婚姻的补充,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 。
媵妾,即庶妻,其制于嫡妻之外,媵在《说文解字》释为“送也”,意思非常明显了 。古代天子或诸侯嫁女,以男女从嫁,称为媵 。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称为正媵 。《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制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 。”
媵妾在商代就已存在,天子的婚姻中比较常出现 。自周以降,此制相沿未改,特别是周代以后诸侯国之间也开始了这样的制度 。周代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已有了比较严格的媵制,到春秋时尤为盛行 。如 《春秋·隐公二年》 :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七年》 春 “三月,叔姬归于纪 。”《公羊传》何休有注释: “叔姬者,伯姬之媵也 。”诸侯国之间为了联姻扩大影响力,到后来甚至打破了异性不媵的规定 。
电视剧《芈月传》中,女主“芈月”就是作为媵妾随姐姐出嫁
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的巨变,媵妾制与西周宗法制一起走向终结,蓄妾制开始走向历史的前台 。
妾的含义,最初即为“女奴”的意思 。《说文》解释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辛女 。辛者,有罪之女也” 。《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 。”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就能看出,妾这个阶层自从诞生起,“奴”的含义远远大过“妻” 。由于妾的“出身”卑微,所以一来到世上,就背负着歧视,地位十分低下 。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臣妾,奴碑也,贫民鬻为奴” 。《史记龟策列传》中有很多“臣妾马牛”的言论,把“妾”与马牛这样的牲畜与私人财产相提并论 。
与妾的奴婢和从属地位截然不同的是,正妻的地位是和夫君大体上相齐平的 。《礼记·昏义》中记载:“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也 。”意在夫妻好比日月,相辅相成 。许慎把“妻”训为“与夫齐者”,可见封建礼教使历代统治者均以立法和舆论等形式来保证妻无可撼动的正统地位 。随着宗法制度的不断加强,正嫡之外的次妃、副妻,也一律称妾,或者贵妾,三国时又称妾为庶妻或小妻 。这种“正副”和“嫡庶”之别,在宗法社会是根本上难以逾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