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 , 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 , 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 ,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相对而言 , 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 , 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 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
三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 , 却不是为了接受突厥贵族投降而建的 , 而是外驻防城群体 , 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 , 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 , 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 , 如军政中心 , 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
三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 , 自796年分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两个军镇 。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 , 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 。自筑成后 , 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建城的背景 。681年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起兵叛唐不利遭镇压 。682年其余部退保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 继续复国活动 , 并频繁袭扰河东和河北等地区 , 至687年才开始撤出漠南向北延伸 , 随着后突厥汗国的巩固 , 自694年起开始南下犯边 。当时 , 武则天与李氏旧党争权日盛 , 所以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退让放任 , 加之不久后契丹和突骑施的起事 , 及和吐蕃争夺安西四镇 , 陷入四面作战的处境 。685年同罗及仆固等铁勒诸部于漠北起兵响应阿史那氏 , 唐朝遣刘敬同发骑兵出居延海前往平叛 , 并于688年将安北都护府自漠北向南迁至同城守捉(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
修过过程 。三受降城都修筑有壅门 , 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骑施时遣张仁愿于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 , 耗时2个月 , 并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以北置烽候1.8千所 , 711年解琬又奏请裁减三受降城戍兵10万人 。营建三受降城之提议初遭唐休璟反对;683年唐休璟也反对放弃丰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南) , 但在张仁愿的反复坚持下 , 唐朝乃在此筑三受降城 , 占据漠南 , 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
716年默啜遭邻于靺鞨的拔曳固部众所杀 , 毗伽可汗继位 , 并开始对唐朝改善关系 , 此后频繁的战事才停止 。直至840年回鹘汗国亡时 , 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 ,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河套地区基本无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