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夫为何在晚明蔚然成风?明朝的烈女怎么那么多( 二 )


这样的例子很多 , 那些出身于诗礼之家的女性 , 由于长期受到贞节观念的熏染 , 往往容易产生出对殉夫的崇高感和认同倾向 , 从而成为礼教之下自觉自愿的牺牲 。除了这种对贞节抽象的献身动机 , 烈女殉夫实际上还包含很多其他方面的促成原因:比如说逼婚、丧子、报夫恩等等 。
宣节妇察觉到父母要把自己改嫁出去 , 登楼自尽 。周镒妻王烈妇 , 夫死不久 , 两个儿子又相继得麻疹夭折 , 烈妇于是自缢 。王汝贤妻任氏不食殉夫 , 当初亲人出来制止她 , 她说:“往吾病疡几殆 , 夫子抚我曰:‘若死 , 我必不再娶 。’今者忍夫子独身地下乎?”任氏殉夫主要是出于情感基础上的报恩心理 , 而不只因为纯粹的贞节动机 。
还有一类童养媳或初嫁妇殉夫的情况:方氏幼年丧父母 , 依婆家以为生 , 十七岁时未婚而夫先病死 , 于是自经殉夫 。祁门程赛玉十六嫁汪良鹏 , 嫁一年而良鹏死 , 赛玉无子 , 于是绝食二十余日而殉夫 。李烈妇韩氏 , 四岁孤 , 七岁而母再嫁 , 寄食外舅氏家 。十七岁嫁李从规 , 嫁六十日而从规卒 , 韩氏于是在当晚自杀殉夫 。
尽管墓志不可能再给出更多提示 , 但显然这些女性之所以殉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奈的客观现实 , 而非简单的贞节动机 。丈夫的早逝常使新妇陷入一种无依靠无未来的境地 , 面对巨大的生存和伦理压力她们只好选择用死来解决问题 。而所谓贞烈大义 , 那不过是执迷的世人加在烈女身后的道德光环 。
2、
除了殉夫的烈女 , 更多的人活下来 , 熬成了节妇 。关于节妇的寡居生活状况 , 墓碑文的描述很多 , 主旨无外乎“苦节”二字 。“苦节”的重点自然在“节” , 所以墓碑文不乏大量的道德铺陈 。有的篇章为了凸显节妇的坚贞 , 甚至不惜把她们写成是不以为苦反而似乎还乐在其中的 。
事实上 , 丧夫的痛楚、逼婚的威胁、经济的困窘、立孤的艰难 , 是大多数节妇普遍要面临的人生难题 。比如 , 来自于母家或婆家的逼婚威胁很大 。为了表示守志不二的决心 , 节妇们常常断发剺面、毁容自残 。有的据说是把丈夫的棺柩放到寝室内晨夕供奉 , 而有的干脆在墓旁结庐而居 。这些在如今看来略显夸张的行为方式 , 却确实反映了节妇们那时的弱势 。
节妇 , 作为正统观念里的道德模范 , 却并不意味者她们就会在浮世人情中获得同等尊重与保护 。而她们能拿来抵抗再嫁命运的武器不过自我栽害和毁灭而己 。
拒嫁之外 , 节妇还要保儿抚孤 , 这将是一个更加漫长和艰辛的过程 。这也往往就是节妇的人生主题 , 她们活着的全部寄托无非在于延续那一丝微弱的香火 。
钱谦益《明旌表节妇从祖母徐氏墓志铭》 , 节妇徐氏十九岁嫁钱顺理 , 嫁不足一年而顺理卒 。顺理无子 , 徐氏于是矢志守节 , 欲为亡夫立嗣 。十四年后 , 其夫兄生中子世显 , 过继给徐氏 。十几年后 , 世显又夭 , “复抱其子谦贞” 。谦贞终得成立 。徐氏守节五十年而卒 , 五十年间为夫立嗣 , 子而复孙 , 辛苦遭逢 。大部分的节妇正如徐氏一般 , 她们用一生的悲苦换来了弱孤长成 , 宗祀永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