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的对比:为何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是指明朝末年的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四人 。他们出则忠义 , 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 , 风流倜傥 , 冠绝一时 。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的对比:为何明朝比清朝得人心?】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 。”明末 , 尤其是南明 , 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 , 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 , 却不容于奸佞 。“明末四公子”是在和阉党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 。他们反清复明 , 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 , 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 , 文章风采 , 著名于时 , 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 , 甘老江湖 , 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 , 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 , 埋头学问 , 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 , 陈三立 , 丁惠康 , 吴保初 , 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 , 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 , 或则胸怀大志 , 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 , 诗文有声 , 与酒食征逐的纨绔 , 大异其趣 , 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 , 自然这四位就成了出类拔萃的佳公子 。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 , 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
谭嗣同 , 维新志士 , 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 , 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 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 , 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 , 维新志士 , 陈寅恪之父 ,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 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 , 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 , 抗战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 , 绝食而死 。
丁惠康 , 维新志士 , 清末藏书家 , 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 , 他忧国伤时 , 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 。吴保初 , 曾积极支持变法 , 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 , 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 , 最后以声色自娱 , 了结一生 , 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 , 文采相若 , 风流未逮 , 声光自不可同日而语 。但求之今日 , 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 , 实在太艰难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