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侯国之一:吴国的发展与灭亡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 。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 。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 。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 。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 。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 。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
太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 。"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
太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 。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 。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 。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 。那时正值武王战胜殷纣,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 。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 。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 。
周章死,其子熊遂继位 。熊遂死,其子柯相继位 。柯相死,其子强鸠夷继位 。强鸠夷死,其子余桥疑吾继位 。余桥疑吾死,其子柯卢继位 。柯卢死,其子周繇继位 。周繇死,其子屈羽继位 。屈羽死,其子夷吾继位 。夷吾死,其子禽处继位 。禽处死,其子转继位 。转死,其子颇高继位 。颇高死,其子句卑继位 。这时晋献公灭掉了周北虞公,为的是开拓晋国版图、征伐虢国 。句卑死,其子去齐继位 。去齐死,其子寿梦继位 。寿梦继位后吴国方始日益强大,自称为王 。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 。到第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 。又过了两代,夷蛮地带的吴国兴盛起来 。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 。
公元前584年(王寿梦二年),楚国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国大将子反,逃到晋国,由晋出使吴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让他儿子做吴国的行人之官,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 。吴国开始派兵征伐楚国 。前570年(王寿梦十六年),楚共王征伐吴国,直至衡山 。
公元前561年(王寿梦二十五年),王寿梦死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 。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
公元前560年(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 。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 。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 。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干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 。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 。"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秋天,吴又征伐楚国,楚打败了吴军 。前557年(王诸樊四年),晋平公方始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