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为何被罢免?谏官和御史太强大了

吕夷简退休,他的空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接,于是新一轮的人事任免开始进行:任命晏殊为平章事兼枢密使,夏竦为户部尚书、充枢密使权御史中丞贾昌朝为参知政事,右正言、知制诰富弼为枢密副使 。对于这个任命,富弼坚决推辞不受,最后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 。一个月后,任命韩琦和范仲淹同为枢密副使,他们接连推辞五次,也没能拒绝 。五个月之后,在宰相反复强调“此次是朝廷特用,和你出使辽国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富弼才勉强接受了枢密副使的任命 。两个战友都当上了枢密副使后,新任枢密使夏竦,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群殴 。如果这些攻击是箭镞的话,夏竦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只气息奄奄的刺猬 。
当初一宣布夏竦的任命,御史台和谏官们就吃了兴奋剂,接二连三上章弹劾 。这些弹劾之词不知道是不是提前经过了商量,花样繁多,直击要害,面面俱到地总结了夏竦的所有弱点 。“夏竦在陕西唯唯诺诺,置侍婢中军帐下,几乎引起兵变 。”“就连元昊都看不起他,悬赏他的脑袋只要三千钱 。”“夏竦阴险狡诈,就连足智多谋的吕夷简,也对他的卑劣人品忌惮三分,不把他当作一路人 。老吕之所以在退位后举荐夏竦,就是为了消除他们之间的龃龉,“夏竦私下结交内侍!”“夏竦老是躲起来装病,但是一听到下诏启用他,立刻骑着马一颠一颠就跑来了 。”
御史中丞王拱辰(此公也是状元出身)反复给仁宗解释:如果我们帝国是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夏竦就是树上的害虫,我们这些谏官就是啄木鸟,一定要揭露他的本来面目 。仁宗觉得这些人多虑了,就站起来要走,王拱辰扑上去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坚持把话说完 。就这样,在边境巡游一圈的夏竦,接连中了好几十支暗箭,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军功,反而被人骂得两耳通红,灰头土脸地去自己节度使的本镇上班去了 。夏竦的位子由杜衍来补上 。一时之间,似乎是退休的吕夷简带走了朝廷的衰老懈怠之气,而夏竦也把奸邪思想打包带出了京城,朝堂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正义凜然的气氛 。一切迹象都显示着,目前这样一个班子,是稳定的,团结的,在消除了边境祸患之后,帝国将迎来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
【夏竦为何被罢免?谏官和御史太强大了】其实,夏竦的离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示帝国的谏官和御史们已经强大到了一个比较吓人的程度,仁宗这次被迫“纳谏”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团结起来,就没什么办不到的!”这就为结党埋下了伏笔 。可是,没人顾得上什么隐藏的祸患 。此时,有人对政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急得抓耳挠腮,就忍不住跳出来,写了一篇古文《庆历盛德诗》 。单看题目,这无疑又是一篇投机拍马之作 。我们反复说,拍马屁没什么错,甚至可以说,拍马屁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不同的是个人的具体实施手段 。同时,它也是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 。
但是!要拍好一个专业的、绿色无公害的、可降解的马屁,难度很高!《庆历盛德诗》的作者显然缺乏这样的训练,他出手太重了,而且犯了忌讳——使用对比手法 。你用对比也可以,但为什么非要拿现在的活人对比呢?野地里那么多死人,你诋毁谁不好?这个作者叫石介,号称“徂徕先生”,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 。他确实很“敢为”,在这首四言诗里,把他看上眼的人挨个夸奖了一番,原文很长,看起来也比较费劲,就不全文转述了 。诗中说,宰相晏殊和章得象“重慎微密”,参知政事贾昌朝“昌朝儒者,学问该洽”,历数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的功劳,最后,表扬了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这几名谏官 。补充一点,王素是王旦最小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