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台谏制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

宋朝的“台谏制度”其实应当算是较为完善的一种监察、谏言系统 , 不过到了秦桧这种人的手中 , 反而沦为了排除异己、打击报复的一种有力武器 , 甚至连威胁到自己的党羽也不放过 。而其所采用的方式 , 便是通过台谏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对其进行诬告 , 然后想方设法的坐实 , 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
《精忠岳飞》中的秦桧
宋朝的台谏制度是如何运转的?
在宋朝之前 , “台”官和“谏”官是各有所司的 , 通常以负责监察纠弹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称为台官 , 而将负责谏言的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等称为谏官 。而到了宋朝之后 , 台谏开始合一 , 两者事权混为一谈 , 谏官也有权对百官进行监察 。
台谏制度本身并无不妥
《宋史》有载“宋之立国 , 元气在台谏” , 朝廷决议政事 , 台谏拥有否决权;君主又过失 , 台谏可以予以制止;百官犯错 , 台谏可以予以批评弹劾 。可以说 , 宋朝的台谏制度适用于选拔官员、议论政事、监察百官各个方面 , 而且对君权和相权都拥有独立的监察权力 。可以说 , 这是一套极为完善的监察、谏言系统 。
而宋朝的文武官员 , 一直以来也都严格遵循着这套“台谏制度” 。凡是被弹劾的官员 , 不论官职多大 , 都会主动“停职待参” , 如果真的查出问题 , 那么不论问题大小 , 这些官员均会“自请军州” , 也就是主动申请降职 , 调到偏远地区任职 。反之 , 一旦发现被弹劾官员没有问题 , 那么台谏官员同样也会“自请军州” , 降职到偏远地区 。这可以说是双方都遵守的一种游戏规则 。
同样因为如此 , 这些台谏官员一旦被权奸佞臣所掌控 , 那么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 这套完备的监察系统便会迅速沦为他们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工具 。
秦桧是如何利用台谏制度打击异己的?
《宋史·秦桧传》中便对秦桧利用台谏制度打击异己进行了记载 , 如果对手有把柄在自己手中 , 那自然好说 , 而对于“无罪可状”之人 , 便会强加罪名 , “不过曰谤讪 , 曰指斥 , 曰怨望 , 曰立党沽名 , 甚则曰有无君心” , 总之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将对方扳倒 。
张浚便曾被秦桧利用台谏制度进行过打击 , 岳飞死后 , 张浚独掌枢密院 , 秦桧害怕对方威胁到自己 , 于是唆使党羽江邈“论其罪” , 以“图谋篡夺皇位”的罪名对其进行弹劾 , 宋高宗赵构虽然出面担保张浚“无谋反之事” , 使得秦桧并没有得逞 , 但仍然不太放心将军权交给武将掌握 , 于是趁机将张浚罢免 , 秦桧虽然没有成功将张浚置于死地 , 但还是达到了排除异己的目的 , “由是中外大权 , 尽归秦桧” 。(《三朝北盟会编》)
而在利用台谏制度打击异己方面 , 秦桧甚至连自己的党羽也不放过 , 原因便是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力 。范同曾是秦桧的党羽 , 正是通过秦桧的举荐他才能够成为参知政事(副相) , 然而范同担任参知政事之后 , 范同开始“或自奏事 , 桧忌之” , 眼见曾经的党羽开始逐渐威胁到自己 , 于是秦桧便指使万俟卨弹劾范同 , 言其在收兵权之事上“贪天功以为己有” , 于是范同“遂罢与祠” 。秦桧仍不满意 , 于是万俟卨又继续弹劾 , 最终导致范同被“谪居筠州” 。(《宋史·范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