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雷有哪些著作理论?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是怎么样的

张山雷禀赋聪明,自幼好学,曾精研文学,博学多闻 。后因母病开始学医,先后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后又随朱阆仙学习外科 。数年后,学业大进,不少亲友邻居请其诊病,均能应手取效 。鉴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日受排挤 。因此,自出家资,筹设中医学校于黄墙村家塾,拟定教学计划,编纂讲义,后又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聘请,担任教务主任,编写教材,并亲自执教,先后长达十五年 。受业学生达六百多人,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先生多年执教,勤编教材,著有《难经汇注笺正》、《脏腑药式补正》、《中风斠诠》、《疡科概要》、《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医事蒙求》、《脉学正义》、《本草正义》、《小儿药证直诀笺正》、《医论稿》等 。
融洽西中
张山雷虽强调“融洽西中”,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张氏仍十分注重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性 。认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中医学的基础,应当认真掌握 。至于临床,虽有内、外、妇、儿科之不同,亦各自有其理论,而要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还应十分重视医案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只有多临床,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从中体会中医理论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各科治病的实际能力 。而医案中所载,都是前人治疗疾病的实际经验,反复揣摸,深入领悟,则有如病人在侧,可以从书本中继承与了解前人的经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张氏的这一观点,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张氏在学术上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中风病证的认识和治疗上 。
历史
实际上,早在《素问》之中已经有了后世所说的中风病的内容,只不过不称之为中风而巳 。《素问》中的“厥”病,张氏认为即后世所说的中风病 。这种病非由外感风邪所致,而是由于肝火内盛,化生内风,激其血气,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知人,目眼歪斜,肢体不遂,语言不清等症 。张氏明确指出,今之中风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眩晕昏厥,或为耳鸣耳聋,或更(目闰)动瘈疭,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巳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病也 。”张氏言中医中风病证,借助于西医脑神经之说 。在病机探讨上,欲在使中西医理论结合,而在治疗上则无甚指导意义 。盖中医辨证,主要在于五脏六腑,虽言脑神经受影响,但其治疗原则,或养阴,或化痰,或熄风,或开窍,或通络,又均于脑无关 。所以这种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意义不大 。
【张山雷有哪些著作理论?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