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李慈铭的轶事及文学成就是什么样的他的日记是什么样的( 四 )


李慈铭认为“学诗之道必不能专一家限一代 。凡规规摹拟者 , 必其才力薄弱 , 中无真诣” 。他主张内有所蓄 。同时广泛向前人学习 , “汰其繁芜 , 取其深蕴 , 随物赋形 , 悉为我有”(《越缦堂诗话》) 。他的诗大体遵循自己的主张 , 广采诸家之长 , 以写自身所遭之境 , 自心所生之感 , 创造一种“清淡平直 , 不炫异惊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的风格 , 如《自题霞川老屋图》、《舟入青浦界作》、《初夏舟出徐山村至清水闸作》等 。在文章方面 , 李慈铭认为“文体必本韵偶”(《书凌氏廷堪校礼堂集中〈书唐文粹文后〉文后》) , 强调骈文之美 。此外 , 他的词也有一些感怀身世之作 。
李慈铭除经、史著述之外 , 刻有《越缦堂文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及《霞川花隐词》 。尚有《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未刻 。中华书局出版的《杏花香雪斋诗》10集 , 为吴道晋所辑 。
《越缦堂日记》
《越缦堂日记》是清代很有名的日记 , 与《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齐名 , 并称“晚清四大日记” 。早在李慈铭在世时 , 《越缦堂日记》就被“士友多传抄之” , 同治、光绪间文人圈内甚至有“生不愿做执金吾 , 惟愿尽读李公书”之语 。李慈铭的日记之所以倍受学界青睐 , 一方面固然在于李慈铭本人的名望 ,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记本身的内容和价值 。日记文字达数百万言 , 对清咸丰到光绪近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名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以及北京等地的社会风貌等内容均有翔实记述 , 足资后代学者参考借鉴;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读书札记 , 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 , 撰写书籍介绍及评论 , 内容涉及经史百家;日记中还录有李慈铭本人的诗词、骈文作品 , 对于研究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颇具参考价值 。
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坦然承认自己重新提起写日记的兴趣是受了《越缦堂日记》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 , 鲁迅在《怎么写(夜记之一)》一文中说道:“《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 。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 。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 , ……二是许多墨涂 , ……三是早给人家看 , 钞 , 自以为一部著作了 。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 , 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 。《越缦堂日记》已列入台湾国中国文教材之一 。
《越缦堂日记》的出版经过极为曲折 , 前后历时六十余年 。1894年末 , 李慈铭病逝 , 遗留日记手稿七十余册 。当时 , 沈曾植、缪全孙等人曾极力推动将日记付梓 , 曾经师事李慈铭的樊增祥“以速刻自任 , 索最后一盒(日记)去 , 卒未刻” 。1919年 , 在蔡元培、傅增湘、王幼山、王书衡等及学界二十余人的共同捐助下 , 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以《越缦堂日记》为其名影印出版了遗留六十四册日记稿的后五十一册 。(内容为李慈铭1863~1889年间的日记) 。《越缦堂日记》影印出版后 , 士林争相一睹为快 , 誉之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 。鲁迅在《三闲集》中说“《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就是当时日记出版后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