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李慈铭的轶事及文学成就是什么样的他的日记是什么样的( 三 )


李慈铭因境遇不顺 , “口多雌黄” , “性善骂” , “持论苛刻” , 爱批评当时官场种种丑态 , 对“同时名流 , 无不极口谩骂 , 不留余地” 。因此获得了“敢言”的称号 , 被人目为清流 。史称他“不避权要 , 当面折人、议论臧否” 。然而虽然痛恨官场腐败 , 李慈铭对升官其实一样热衷 。光绪十四年(1888)简放各省学政 , 他事先也四处活动 , 做了许多工作 , 结果没有成功 。光绪十六年终于补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后 , 他“敢言”的锋芒就大为收敛 。门生攀增祥说“牢骚渐平 , 欲有所陈 , 尚未封上 , 但谈时政 , 不事搏击” 。
李慈铭为官之初 , 也曾矜尚名节 , “尝自订七例自勉:一不答外官 , 二不交翰林 , 三不礼名士 , 四不齿富人 , 五不认天下同年 , 六不拜房荐科举之师 , 七不婚寿庆贺” 。但他远未能践行自己的诺言 。李慈铭一方面在日记中深刻嘲讽那些“曲计攀援”以求外官馈赠之人 。另一方面 , 他自己就是一个“曲计攀援”的高手 。光绪七年春 , 他就曾至贤良寺投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 “以近日窘甚 , 冀其随例有酬应也 。”这次李“馈别 , 敬十二金 , 犒使二千” 。
李慈铭一生谋得的最大一笔“馈赠” , 是生涯最后几年担任“天津问津书院北学海堂山长”所获的每年一千一百余两束修 , 这是他京官生涯后几年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基本保障 。“天津问津书院北学海堂山长”其实只是一个挂名 , 一年不需要到天津跑几次 , 束修却如此丰厚 , 原因很简单:这其实是李鸿章送给他的“封口费” 。盖李鸿章深知李慈铭之善骂 , 更自知自己身处高层政治矛盾的中心 , 很容易被清流们抓住小辫子不放 , 所以他倾力结好李氏 。这笔封口费效果不错 , 虽然李慈铭虽恣睢放纵 , “任情善骂” , 但在晚清清流皆竞相痛骂李鸿章之时 , 他却从来不开口 , “慈铭在言路 , 不劾李鸿章 。”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有关于李慈铭的轶事及文学成就是什么样的他的日记是什么样的】李慈铭虽有“漆室坐忧时事非”(《赠吕定子编修》)的感情 , 任官期间也曾对时政有所批评和建议 , 但思想比较迂阔保守 , 持儒家“内圣外王”(《复陈昼卿观察书》)的观念 , 以求索不倦的学者和矜尚名节的名士 , 终其一生 。他承袭乾嘉汉学余风 , 治经学、史学 , 都有一定成就 。又博览群书 , 时有所评 。其治学读书所得 , 大都载入《越缦堂日记》 , 颇为世人所重 。
李慈铭自言在创作方面“所得意者莫如诗”(《白华绛跗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 。今传已刻之诗起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同治十三年(1874) , 共850首 , 主要反映了贫窘的学者与困顿的名士的生活与心境 , 山水风物、交游唱和的“登监闲适之篇”较多 , 至于“感愤切挚之作”(《越缦堂诗话》) , 也多是抒写落拓不遇之感 。直接触及时事、反帝慨时的篇什 , 如《庚申八月感事》、《出大沽口感事》、《庚午书事》、《京邸冬夜读书》等 , 为数寥寥 。占有一定数量的涉及太平天国的诗篇 , 则表现了地主阶级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