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李慈铭的轶事及文学成就是什么样的他的日记是什么样的( 二 )


官场生涯
李慈铭的京官生活 , 呈现一种极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 , 李慈铭正式收入极低 , 其他收入来源也不多 , 所以经常债务缠身 , 哭穷叫苦 。我们看他的日记 , 其中经常哭穷 , 什么“比日穷困不堪” , 什么“比日窘甚 , 负债有如牛毛矣” 。另一方面 , 他却一直追求着与自己的收入水平不相称的生活方式:住大宅子 , 用许多仆人 , 出门必有车马 。
从同治十三年起 , 李慈铭租了一套豪宅 , 原闽浙总督季文昌的旧邸 , 这个房子可不一般:“有屋二十余楹 , 有轩有圃 , 广植花木 , 气派宏阔 。”花园里内有轩翠舫、碧交馆、花影廊、小东圃等名胜 , 湖光山色 , 美不胜收 。
更为引人注目的 , 是他长年沉醉于宴饮、歌郎、冶游的“上流社会生活” 。我们看他的日记 , 他每个月有一半时间 , 是在外面大饭店吃饭 , “每月有一半以上都有饮宴” , 在声色上更经常大为破费 。“光绪三年 , 他的仲弟在乡饥饿而死 , 而他在北京一年之中却花一百多两于酒食声色之征逐 。‘余虽穷 , 酒食声色之费亦不下百金 。通计出门七年以来 , 寄弟者不过十金耳 。”
所以李慈铭的生活属低收入高消费类型 。李慈铭的这种矛盾生活状态 ,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他收入低微而生性又贪图享受所致 。
李慈铭官位一直不高 , 所以收入很低 。捐官又掏空了家底 , 所以家中也无法接济 。但李慈铭的生活品味却相当高 。李慈铭出身地主家庭 , 早年家中还颇有些田产 , 从小没吃过苦 , 生活相当优裕 。所以他一生讲究享受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他对衣服的讲究和在乎远超过曾国藩 , 比如这一年闰四月二十五日记:“四月间制珠毛皮小貂袖银红江紬袍一领 。平生衣服 , 无此都丽也 。以袖甚佳 , 有承平密致之风 , 团花绣球 , 俨然宫体 。”此袍虽花去他20两银子 , 但他没有心疼 , 反而颇为得意 。徐一士说:“慈铭嗟贫 , 时见于《日记》 , 而颇讲甘美享用 。”确实不假 。
李慈铭不但不耐清贫 , 还看不起那些“不懂享受”的同僚 。比如他的同时代人李用清是同治四年翰林 。《清史稿》称此人“安贫厉节” , 不收陋规 , 每出门则徒步奔走 , 不乘车 。众人皆称其俭德 , 李慈铭却在日记中嘲讽他“一无才能 , 惟耐苦恶衣食 , 捷足善走 , 盖生长僻县 , 世为农氓 , 本不知人世甘美享用也” 。他的价值取向可见一斑 。
第二个原因是李慈铭心态的消沉 。李慈铭成名既早 , 自视极高 , 以为凭自己的才华 , 搏取“黄金屋颜如玉”当如探囊取物 , 不料一生困顿 , 仕途潦倒 , 沉浮冷署 , 对此一直深以为愧 。所以李慈铭任户部司官期多年间 , 他对职事表现得相当厌倦 , 甚至“经年不一诣署” , 原因是他“羞与少年为伍” , “与俗吏随波” 。他的二十多年京官生涯 , 基本上是在失望、懒散、愤世嫉俗、牢骚满腹中度过的 。所以干脆就纵情诗酒 , 以消块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