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何能做三朝重臣?他有哪些丰功伟绩?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廷玉为何能做三朝重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
安徽桐城历来是出文人、名宦的地方,这在明清之际尤盛 。就仕途来说,清代张廷玉可谓登峰造极 。他为官五十多年,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倚重,最后成为清代配享太庙的唯一汉臣 。
是什么让他走得如此高远?和他的成长经历、人品素养有无关联?且看本文为您揭晓 。
成长之路:努力勤春耕
张廷玉出生在京城,这天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重阳节 。父亲张英刚任翰林院编修,长兄廷瓒乡试未中,正在加倍刻苦攻读 。家中书香萦回,日子虽清苦却充实 。
教育是桐城世家的头等大事 。各家既是乡邻,又常互为姻亲,一时才俊结集,砥砺学问,堪称盛况 。张家待人宽厚,又家学渊深,大家自是心向往之,赴京科考交游,常寄居张家 。
这其中,就有张廷玉的两位表兄,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一位叫刘辉祖,是明末状元刘若宰的孙子,后来在江南乡试中一举夺魁 。另一位叫倪浑,是明朝处州知府倪祚善的孙子,学问淹通,但屡试不中,后来耕读自娱 。
廷玉天资聪颖,加上优良的教育,进步很快,十岁就能通读《尚书》《毛诗》 。张英退朝回家,最喜温一壶香茶,喊廷玉到跟前,给他背诵诗经中的《豳风》《无逸》等篇章 。张英高兴地写道:“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而翁十岁时”,看来此子要胜过自己了 。
【张廷玉为何能做三朝重臣?他有哪些丰功伟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廷玉随父亲在家乡龙眠山游玩,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才思泉涌、佳作不断,引得张英称赞:“喜看玉儿刚十二,也能捉笔咏寒蓉” 。
父亲回朝后,廷玉留在桐城读书 。他深知开卷有益,对友人姚士陛说的“掩书微笑破疑团”,大为赞赏,觉得解疑释惑才是读书乐境 。他在披阅书籍时,看到赏心悦目的文章,就抄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厚厚的《随手录》 。
他读书并不盲从,而是善于辨析 。比如读到《五柳先生传》时,他认为并非陶渊明手笔,而是后人代作 。因为文中“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等词,太过于刻意,真正旷达隐逸之士,反而不会说这些自夸的话 。
书本之外,他也留意思考社会问题 。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丈夫可以凭着“七出之条”中的任何一条,和妻子离婚,其中包括“恶疾”“无子” 。廷玉就觉得很不合理,认为生病、不育已是不幸了,并非失德,作为丈夫又怎能忍心抛弃妻子呢!
京城中的父兄也很关注廷玉的成长 。张英叮嘱廷玉:“惟期孝友承家好,须解谦和涉世难”“江乡远隔重牵情,爱尔惟期宝令名”,希望廷玉珍爱名节,秉承谦和礼让的门风 。大哥张廷瓒寄诗:“寄语阿二好自爱,努力膏火勤春耕”,希望二弟趁年轻勤学习,日后能继往开来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春,在饱尝科举艰辛后,廷玉考中进士,并被康熙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他二十九岁 。
宽严相济:不负康熙之望
入京没两年,父亲就急流勇退,休致回乡 。他给廷瓒、廷玉留下叮嘱:“惟期汝兄弟恪恭勤慎,竭蹶尽瘁”,要兄弟俩怀着恭敬之心,为国尽力 。
和父兄一样,廷玉是满文庶吉士 。他每日钻研,废寝忘食,满文水平大大超过他人 。三年期满,廷玉在散馆考试中拿到一等第一的好名次,授职检讨,连康熙都称赞是张英“为翰林掌院多年,善于教习”之故,真可谓家学相承 。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张廷玉奉旨入值南书房,任日讲起居注官,从此在内廷晨入夜出,异常辛苦 。康熙曾对近臣说:“张廷玉学问素优,在内廷供奉年久,其勤劳数倍于外廷翰林 。”后来,他在礼、刑、吏部担任侍郎时,还一直兼着内阁批本,可以说工作能力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