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廷玉的“严”,可真是不讲情面、不怒自威 。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廷玉任会试考官 。有个同僚深夜拜访,欲语还休之间,隐含舞弊之意 。张廷玉心知肚明,当着同僚的面,铺开白纸,不动声色地提起笔,写了首《对月诗》:“暗室无欺古所难,四知常凛寸心安 。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 。”
那人一看,立刻明白了 。诗的大意是说虽然夜已深,但明月却将人间善恶照得清亮着呢!这是告诫自己为官不能暗室欺心,于是只得怀惭而退 。会试放榜后,不管中没中榜,考生们都称赞张廷玉洁己奉公,大臣们中也传颂一时 。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为吏治松弛,康熙屡加训斥,特意将小心谨慎的张廷玉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希望他有所作为 。张廷玉到任后,就痛下决心,立即整顿不正之风 。
吏部有一胥吏长期舞弄文法,构陷官员,大家都敬之畏之,呼为“老虎” 。张廷玉立即将其拿下,予以严惩 。面对来说情的大小官员,他也毫不客气,义正词严,被人称为“伏虎侍郎” 。
又有一天,司官送来文件,不满地说:“这里‘元氏县’错写成‘先民县’,应当追究府县责任 。”张廷玉拿着一看,笑着说:“如果‘先民’写成‘元氏’,是地方错误 。现在‘元氏’写成‘先民’,定是书吏略添笔画,以勒索钱财!”司官恍然大悟,查明真相后,就将书吏赶回了老家 。
张廷玉的“宽”,在于他心系苍生,有好生之德 。
他任刑部侍郎时,赴山东查处两千人劫案 。当时普遍认为是反叛朝廷的大案,但张廷玉昼夜检阅卷案,认定是盗案,而非叛案 。
看到大家颇为不解,张廷玉说:“口供里的义勇王、飞腿将军,不过是市井混名,不足深究!”经过审讯,除解送百余人外,未再查捕一人 。一些官员替张廷玉捏把汗,担心这放归的数千人仍滋事生扰 。张廷玉则说:“如果为避免隐患,就滥杀无辜、草菅民命,这实非刑律本意 。”
他回京后,山东盗伙也果如所料,自行解散,未再生事了 。
其实,张廷玉宽严相济的背后,是颗澄澈如镜的公心 。康熙御赐廷玉“澄怀”二字,正是此意 。
勤慎仁爱:做雍正的挚友
古时所谓“君臣一体”,是指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在多年图治中积累了深厚情谊,密切协作,如同一个整体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像刘备和诸葛亮、唐太宗和魏征等,才算得上 。
而雍正和张廷玉也是典型的一对 。从雍正即位起,他们就朝夕相处,共同处理国计、民生、军务等各种复杂问题 。为君者明察秋毫、运筹帷幄,为臣者夜以继日、尽忠报国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可以了解他俩的关系 。
第一个关键词是:“器重” 。
雍正还是皇子时,有次因公事认识了张廷玉,见其气度端重,奏报工作清晰详尽,非常赏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心甚器重之” 。等到雍正继位后,政权交接,事务繁杂,便命吏部侍郎张廷玉兼学士衔,到内廷起草谕旨等工作 。张廷玉每日入内,耳听雍正口授大意,手中便落笔起草,谕旨写得又快又好 。雍正十分满意,称其“居心忠赤,办事敬诚” 。
继位一个月多后,雍正便将张廷玉升为礼部尚书 。当时需要举行康熙和仁寿皇太后的丧仪、加徽号、祭祀等一系列典礼,可谓国之大典,马虎不得 。雍正亲自叮嘱张廷玉:“正当大礼举行之时,朕再四考虑,非你不能胜任 。”
张廷玉凭着多年学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内外趋走、应承文稿的同时,还殚心竭虑,博考典章,把典礼办得妥帖周全,毫无差错,果然不负雍正的厚望 。
- 慈禧权倾天下为何一见这个男人立刻服服帖帖
- 欧阳修这篇文章,为何让雍正动了杀心?
- 万琉哈氏之子胤祹为何由孝庄侍女抚养,且是康熙诸子中最长寿
- 历史上多尔衮为何只生了独女爱新觉罗middo;东莪
- 安史之乱时,唐朝大军都去哪里了,为何会让安禄山兵临城下
- 清朝的顺天府尹,为何不怕直隶总督
- 为何陈朝到了第二任皇帝才统一江南?
- 为何古代的刺客都有良知?因为有一个字很重要!
- 皇后宜修为何容不得张狂无知又漂亮的富察贵人
- 揭秘:牛魔王为何一直住在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