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为什么死得都很惨

初唐四杰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仁兄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此四人都是初唐时的大文豪!他们那些被后人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都为中华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他们的才华那般好,除了杨炯明哲保身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得善终 。
王勃
【初唐四杰为什么死得都很惨】王勃,字子安,650年,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神童世家 。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门生遍天下,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名震京城的“神童仙子”,王勃的哥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 。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王勃彻底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写了篇《汉书指瑕》,指出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之处,十岁时,便饱览了六经 。
王勃才华早露,胆识过人,14岁时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深受右相刘祥道的赏识,刘祥称誉王勃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 。王勃因此被任命为朝散郎,官阶为七品,要知道县令的官阶也不过是七品,而此时的王勃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
乾封初(666年),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至此,王勃曾经凭着自己执着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获得的仕途,就这样几乎归零了 。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二十岁时,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一职 。然而在职时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后来怕被人举报竟把那官奴杀了,杀人偿命,王勃被定了死罪 。幸运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机会,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从此无望了 。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漂洋过海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然而在这次探望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
杨炯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 。杨炯出身望族,幼年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 。年仅九岁便被举为“神童”,仅过一年,杨炯被朝廷选了弘文馆,端上了铁饭碗,这一做,便是十六年 。上元三年(676),杨炯通过制举考试,被授予校书郎一职,掌管校勘书籍之事,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年近三十,才获得这么一个九品小官,杨炯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
九品的官位上又坚持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杨炯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 。可惜好景不长,685年秋冬之际,由于受到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扬州兵变的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参军,后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职 。怀才不遇,官场沉浮一生,无所政绩,使得杨炯心中忧郁,长寿二年(693)杨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时年四十四岁 。比起其他三几位仁兄,杨炯其实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他至少得以善终了 。
骆宾王
大家熟知的《咏鹅》就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可见这位仁兄也是个神童 。骆宾王的童年生活过得比较凄惨,父亲早亡,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成年后,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后又任奉礼郎,出使西域 。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长安当了名御史,后又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疑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