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征着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后人称其为族徽 。郭沫若先生认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它与家族的称号"氏"有密切关系 。由于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本身的原始性,初期的族徽和文字并无本质的区别,族徽既是家族的形象标志,又是家族的称号"氏" 。
如果这个家族领有封国,还可以作为封国的名称 。但是,族徽与氏的使用场合却又不完全相同 。族徽作为家族的标志,可以铸制在青铜器上,运用于青铜铭文中,或者镶缀在家族的旗帜上和家族成员的铠甲上,它所突出的是形象 。
氏主要用于日常称呼,需要能读能写 。于是,随着文字演进逐渐产生了便于书写、有读音、意思又和族徽原有含义一致的文字符号 。由于文字演进的快,而族徽则刻意保持古老的形象,两者长期沿着不同的走向演化,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秦汉以后姓、氏和一 。这也就是金文中姓、氏、族徽并见,氏与族徽不易直接对照的原因 。
西周前期,青铜器和少数其他器物上常见族氏铭文,其族氏常写得比较象形,因而被称做"族徽" 。
郑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宣王时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是为桓公 。郑国的姬姓、郑氏和庄重的郑字族徽,是深重的文化积淀,姬姓标志着古老的族源,郑氏和族徽象征着庄重 。这种姓、氏与族徽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到了郑文化核心部分,体现到文化的各个方面,青铜器上形象逼真的族氏铭文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情结 。
《诗经》里说,姜嫄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这是神话故事哈),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作为首领的部族便用麒作为图腾 。后来,麒字的"鹿"旁改作"女"旁,成为"娸",以此为族的姓氏,姬、娸在古文中通假,所以姬字其实是麒字的变形,所以,郑姓可以说是的"麒"的象征 。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 。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 。"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 。"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 。"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 。酉人居地为郑 。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 。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更以"荥阳"为荣。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荥阳郑氏】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