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西夏文字长什么样?( 四 )


《五声切韵》是一种系统的西夏语音表,也有几种类型的版本 。常见的一种共77面,编于西夏乾祐四年(1173年),属仁宗仁孝统治时期 。书中把所有的西夏文以声、韵为经纬,分别排列成表,横行同韵,竖行同声 。各表也以平、上两声为序,每声中又依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头、牙、正齿、喉、流风等九品音为先后 。该书与汉语音韵学书籍中的《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相近似,也可能就是仿照后者编成的 。
其他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还有很多,如解释同义词的词典《同义》等 。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中,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其间战乱不止,能创编出一套在官方和民间普遍采用的文字符号,而且能编撰出如此众多门类纷繁的字典辞书,说明党项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 。
【神秘的西夏文字长什么样?】西夏文字随着党项人的迁移,曾经广泛传播开来,从传播区域上看,在西夏版图内,东起陕北,西至敦煌,北到内蒙古额济纳旗,南到固原,都曾发现过西夏文字的文物遗迹,这些文物包括西夏文书,西夏碑刻等等 。西夏文字的传播甚至远远超出西夏境域,远播到汉族聚居的腹心地带,如北京、保定、杭州等地 。
从西夏文字的使用时间上来看,西夏文字的生命力也比较顽强 。不像有些民族的文字那样转瞬即逝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并没有马上消失,仍在流传,直到明朝中期还有党项遗民在保定修造西夏文石经幢,前后持续时间有四百六十余年,这说明西夏文字的生命力是比较顽强的 。
从应用范围上看,西夏文涉及西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西夏国与其他王朝、民族政权间的往来公文;有译自汉文的典籍,如《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黄石公三略》《六韬》等;有西夏人自撰的作品,如《文海》《音同》《义同一类》《三才杂字》等西夏文字辞书,夏汉对音对义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以及百科性辞书《圣义立海》等;有《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法律著作;有文学作品和佛经等 。此外,还有用西夏文字书写的审案记录、契约账目、医方历书,以及西夏碑刻、印章、符牌、钱币等 。
明代中期以后,西夏文字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 。20世纪初,大批西夏文献陆续出土,特别是西夏王陵,更成为西夏文字出土的重要考古场所,许多中外学者对西夏文字进行了卓有成就的研究 。通过对西夏文字的研究,一些西夏历史上的谜团渐渐揭去面纱,被世人遗忘数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也重新焕发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