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医收入:雍正时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 。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 , 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 。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 。大门前左为“土地祠” , 右为“听差处” 。太医院有大堂五间 , 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 , 调方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 , 仁术尽平生 。”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 。大堂左侧南厅 , 是御医办公厅堂 , 右侧为北厅 。后为先医庙 , 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 , 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 。先医庙里有铜人像 , 庙外有药王庙 , 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 。
网络配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后 , 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驻华使领馆区 。翌年 , 太医院迁到新建衙署 , 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3号院 , 大堂东西3间 , 进深3间 , 现基本保存 。东院为药房 。今前院有28户居民 , 后院为五中分校使用 。太医院在宫内上驷院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 , 旧称“他坦” , 又作“塌潭” , 为满语音译 , 汉意是“住屋、住所” 。岁月流逝 , 现已无存 。
康熙吃西药
——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明清的太医院 , 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 , 康熙帝因患疟疾 , 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 , 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 。不过 , 太医院始终是以中医中药为主 。
御医职责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 。其侍直 , 各以专科 , 分班轮值 , 在宫中称宫直 , 在外廷称六直 。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 , 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 。扈从 , 皇帝出巡 , 御医或奉旨点用 , 或按班轮值 , 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 , 还给账房需用等物 。此外 , 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 , 太医也奉旨前往诊病 。太医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 。所以 , 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 , 给皇帝看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御医 。
御医怎么当
——想晋升 , 等六年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 , 来自全国各地 , 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 , 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 , 量才录用 。如康熙年间 , 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 , 其子凤鸣承袭父业 。雍正年间 , 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 , 前后八代 , 一百八十八年 。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 , 培养医务人才 。经历六个寒暑 , 考试合格 , 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五) 。他们的晋升规则是 , 六年考试一次 , 成绩合格 , 没有差错 , 一次升补 。考试受八股文影响 , 如一次考题为“知者乐水 , 仁者乐山” , 还看重书法 。太医开药方 , 要字迹端好 。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 , 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 , 调出、调入均少 , 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 , 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 , 择优录用 , 利于业务水平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