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沿海北上的过程中在各省烧杀抢掠,为什么山东什么事都没有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广东禁烟 。英军一路北上,在福建、浙江、江苏到处烧杀抢掠 。最终,英军闯到渤海湾,把道光帝吓个半死,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
你会发现,英军沿海北上的过程,似乎没山东什么事 。当时的山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都在干什么?
山东巡抚托浑布,并没有置身事外 。他知道,山东的海防对于朝廷能否御英军于国门之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山东处在京师所在的直隶和天下财赋当半的两江之间,尤其是在南线保护京师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山东只有巡抚,没有总督,但山东巡抚和总督是平级的 。在清廷看来,只要守住山东海防,就能阻止英军北上进入渤海 。
问题是,托浑布能阻挡住英军吗?
蒙古正蓝旗出身的博尔济吉特-托浑布,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出任山东巡抚 。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托浑布其实没多少办法 。1840年9月16日,英舰进入登州附近的海域,到处购买足够英舰使用的火柴水米,同时也向托浑布示威 。
谁敢卖东西给洋人?英国人没买到什么东西,就派人来找托浑布 。态度非常明确:把英国所需的物资卖给英国,不会让你难堪 。否则……
托浑布答应了英国人,说尽可能的满足你们 。
托浑布为什么不强硬地对英国人说不?说“不”这么容易吗?如果没有说“不”的本钱,说了声“不”,又有谁当回事呢?
登州名为海防重镇,实际上几乎什么都没有 。所谓海防,只有几台快生锈的大炮 。而登州所能用的海防兵,也就一千人,还不包括托浑布从山东各府临时抽调的兵丁,这些人哪有什么海战经验和素养?这些人上战场,只能成为现代化英国舰队的炮灰 。
另外,道光帝对英军的态度非常明确:尽可能的安抚英国人,该低头时要低头 。托浑布巴不得皇帝有这句话,他本来就自知打不过英国人 。如果打了,必败,自己还落下一身臭名 。反正皇帝有言在先,自己再向英国人服软,谁都不能说出自己半句闲话来 。
再说英国人所需要的物资其实并不多,对托浑布来说是一笔好买卖 。这位托中丞把物资都送到英国舰队上,在9月23日送瘟神一般,目睹英国军舰调头南下 。
不但登州度过一次劫难,京师也安然无恙 。
怯战当然不对 。但在当时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托浑布如果应战,不说山东海防保不住,京师也难保安宁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英军杀进京师,火烧圆明园的事,很可能提前上演 。
危机是暂时解决了,但清廷也知道,有第一次难说没有第二次 。托浑布不知道英国军舰什么时候再杀回来,趁英舰南下之际,必须在短时间巩固山东的海防 。
托浑布为防英国军舰炮轰山东海岸,他让人用4万条麻袋装上沙土,打造比城墙还高的沙堆 。沙堆中间留出空位,架设大炮 。这样的话,英军大炮打不穿城墙,清军大炮还能进行有效反击 。
由于山东不是海防重点区域,大炮不多,还都是经常哑火的炮,根本不能临战 。托浑布购买了20万斤生铁,打造73门各种重量的大炮 。托浑布还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挖出了7门元朝的古董铜炮,洗洗刷刷,枯树开花还能用 。
上次从山东各府抽调兵丁,可人数太少 。1841年1月后,托浑布又抽调兵丁3千人 。这批士兵不久又被道光帝下令撤回 。到了当年9月,因南线战事紧张,托浑布再调3千人布防 。
托浑布的种种举措,确实给山东带来了好处 。英国军舰在路过山东沿海时,基本上没有向山东开炮 。但是,托浑布是个旧时代的人物,他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现代化战争应该怎么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被动防御 。原来要挨十拳,现在能挨五拳而不倒,已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