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为什么突然消失?史前大洪水是主要原因

我们大多数人的历史观,来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 。2千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史的长度约有5000年,其开端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黄帝和炎帝 。但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进步,浙江良渚文化逐渐被全社会认识和重视,成为国内外考古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
在这次,中国考古界改变了封闭和保守的态度,以开放性的姿态,广泛邀请国外考古学家参与研究 。与国际上全面否定夏朝不同,浙江良渚文化正在得到国际考古界的普遍认可 。他们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文物证实,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具备了王国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史正在被改写,它的长度不是5000年,而是5300年 。
由于浙江良渚文化从未出现在任何古文献中,我们对其起源和消失过程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考古出土的证据进行推测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大约有300多处,它们的地层剖面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说明它们消失于同一时期 。在文化断层上面,留下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堆积 。
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相对照,专家们发现在夏朝前期,全球都经历了一场大范围的气候突变,引发了史前大洪水 。这场自然灾害持续百年,淹没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良渚人构筑的巨大堤坝,最终也没有能够挽救他们的王国 。那么,成千上万的良渚人都去往何方了?
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浙江良渚文化在被史前大洪水毁灭以后,良渚人分为两支向外迁徙 。其中一支迁往北方,与当时的华夏部落联盟,也就是龙山文化族群发生冲突 。在战败后,良渚文化被龙山文化吸收和融合 。我们经常能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 。例如江苏北部的青墩遗址和花厅遗址,都出土过良渚人的祭祀礼器——玉琮 。
另外一支良渚人,向地势更高的长江中上游迁徙,他们有的进入四川地区,给蜀人带来了先进文化,促使三星堆遗址开始爆发式发展 。有的从长江中上游进入陕西黄土高原,与当地的华夏部落融合 。比如在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他们的玉器技术也是突然爆发,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随处可见 。
可能有些人要问,为什么良渚人不往南方迁徙呢?一是因为南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为了生存而逃难,自然要逃向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是史前大洪水过后,南方地区也是一片沼泽,并不适合良渚人繁衍生息 。
考古学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夏朝和商朝中前期,近1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是荒无人烟,一片死寂,没有留下任何大型的聚落文化遗址 。有人说上海松江地区的广富林文化,可以弥补长江流域在夏商时期的文化空白 。但迄今为止,不管是从文化延续时间上,还是从出土文物的类型上,似乎都没有达到考古学家的预期 。
一直到商朝晚期,太湖流域出现了马桥文化,被认为是越国文化的代表类型 。而马桥文化非常原始,无论是玉器制造技术、陶器制造水平,还是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水平,都远远落后于良渚文化 。因此,马桥文化并不是良渚文化的延续,越国人也不是良渚人的后代 。
考古界普遍认为,商朝晚期在太湖流域活动的越国人,他们来自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区,是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在春秋末年越国灭亡后,越国人重新回到了他们的“祖地”,即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到西汉时期,越国人建立了三个王国,分别是温州地区的东瓯国,广东地区的南越国和福建地区的闽越国 。
如果越国与良渚文化没有关联,那么同为春秋五霸之一,同处南方的吴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