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哥哥只说了十二个字

当时,著名诗人徐志摩不顾家族压力,坚决与包办婚姻结婚的妻子张幼仪离婚,可谓是一片叫好声,人人都称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桩离婚案件,说徐志摩有勇气,有决心反抗封建的包办婚姻,乃是新式中国第一人 。而作为这桩婚姻的另一个主角张幼仪,在当时却是一直保持沉默,任由世人评论,即便当时有很多不好的流言传出:这到底是怎样封建糟糕的一个女子啊,才会让徐志摩不惜一切要和她离婚 。面对这一切的困扰,张幼仪也一直都是风轻云淡的避而不谈 。
直到很多年以后,张幼仪在和侄女谈论自己过去的往事,和侄女揭开这一段过去的时候,重新面对当初的这个问题,她才终于说出了她内心的想法:她从来不认为徐志摩和她离婚,是真的为了什么反封建反包办,究其原因,徐志摩当时心心念念的,不过是为了恢复自由之身,好去追求别人罢了 。
确实,徐志摩有理由不满意这桩婚事,在当时,他是才华横溢的才子,颇负盛名,也接受了新式教育,在他理想的规划里,未来应该是有一个和他在文学上思想上都有共鸣的新式女子做他的妻子,孰料,家里人擅自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这就是张幼仪 。张幼仪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也接受过几年的教育,但思想相对传统;在长相上,也相对普通,对于才华横溢,追求浪漫的徐志摩来说,她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妻子 。
可是,当时的徐志摩,纵然万般不满,也不敢违抗父母之命 。心不甘情不愿的娶了张幼仪,夫妻之间却几乎算是零交流,在张幼仪的回忆里,徐志摩从来不愿意和她交流 。直到张幼仪生下徐家长子,自认为完成了任务的徐志摩,才松了一口气,出国留学 。他想要摆脱家里的封建老朽,想去自由的国度里追寻他的人生 。
而在那里,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这个充满才气和灵气的才女,他为她倾心,却碍于已婚的身份,林徽因并不肯接受他 。直到后来,张幼仪远渡重洋来陪读,眼看着女神林徽因距离自己越来越远,徐志摩终于选择了离婚 。
其实,当时张幼仪已经怀了第二胎了,但是徐志摩顾不了这许多了,这桩婚姻束缚了他追求真爱的脚步,他坚决的想要离婚 。怀着孕的张幼仪不肯同意,她天真的以为,徐志摩不会那么狠心,抛弃怀孕的自己 。谁知道,眼看着张幼仪不愿意离婚,也不愿意打胎,徐志摩就消失了,徒留下张幼仪一个人,怀着孩子,在异国他乡 。
当时的张幼仪,可以说是跌到了人生谷底,一度绝望的她,只得给自己在德国的哥哥张君劢写信求助 。幸好张君劢很疼妹妹,他说:“不要打胎,孩子我收养” 。有了哥哥这句话,张幼仪惶惑不安的心,才终于定了下来,至少,她不是孤单一人 。
在哥哥的帮助下,1922年,张幼仪在医院生下了二儿子彼得 。直到张幼仪生下儿子彼得以后,消失了很久的徐志摩才终于出现了,他来,并不是为彼得而来,他带着那份离婚协议,希望张幼仪能签下 。此时的张幼仪,终于明白不管自己怎么做,徐志摩也不会为她留下,这次,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
在我们常规的认知里,张幼仪是受了天大委屈的 。她为张家生下两个孩子,任劳任怨,什么也没做错,却被徐志摩这样无情的抛弃,作为疼爱妹妹的哥哥,应该是要狠狠教训徐志摩一顿的 。但是,张幼仪的哥哥得知此事后,却是非常悲痛的说:”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如丧考妣:如同失去了父母一样悲痛 。)短短的12个字,却重的让张幼仪怀疑人生 。
张家是世代书香望族,哥哥弟弟们也是人中龙凤 。张幼仪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都对有学之士很是尊崇,就连张幼仪和徐志摩的这桩婚事,也是哥哥张公权一手促成 。因为他在在报纸上看到徐志摩的文章,惊为天人,便迫不及待的替妹妹说下了这门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