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发展史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国君为姬姓,伯爵 。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发展史】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 。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 。次年,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 。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 。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
郑恒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 。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 。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 。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 。,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 。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 。郑昭公逃到了卫国 。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 。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 。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 。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 。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 。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