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执掌国柄的两位奇女子:赵太后挽救赵国

一般认为,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说,这没有错 。不过,要是说起女人在一个独立的国度里执掌政权,却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还不是一位,而是同时出现了两位,这就是赵国的赵太后和齐国的君王后 。
秦统一中国以前这段历史被称之为战国,顾名思义,这段时间战火不息,纷争不断,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 。因为历史的原因,这时候的女人是不上战场的 。从春秋到战国,打仗可以获得金钱、土地和爵位,为家族和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又因为打仗的都是男人的事情,因而从士民到大夫,再从诸侯到天子,获取这些利益的是男子,相应的,掌握家国直至天下权力的也都是男子 。由于长期处在战争环境当中,一旦战争失败就会失去财产利益甚至整个国家,所以这家国王位的继承者一般都是成年男子 。这既是父系社会男权主义的观念使然,也是战争环境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 。但社会从来都不会是以一种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赵国和齐国就有了这种例外 。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惠文王赵何死了,由于新即位的孝成王赵丹太小,国家实际上是由王太后执掌,这就是那个有名的赵太后 。赵太后掌权,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是: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 。《战国策》中那篇有名的篇章《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太后新用事”,都说明她就是赵国实际上的女王 。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很快就攻下了三座城池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救,齐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赵太后舍不得,大臣们极力劝阻不听,这就发生了那个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此不用赘述 。尽管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表现的有点儿蛮不讲理,但触龙说透了道理,说服的方法正确,赵太后还是让小儿子去了齐国,齐国也终于出兵 。
赵太后执政时间很短,两年,但是她却非常懂得治国理政之道 。
齐国有使者来访,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太后就问:“今年的收成好吧?百姓安居乐业吧?你们的大王身体好吧?”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这有点儿先卑后尊吧?”赵太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年成不好,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王?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这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如出一辙 。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 。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齐国出了一个君王后 。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楚韩魏赵五国,以乐毅为大将讨伐齐国 。联军在济水以西打败了齐国的军队以后,乐毅又率领燕国的军队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仓皇出逃,最后来到齐国的边城莒城(今山东省莒县) 。这时候,楚国以援助齐国为名,大将淖齿到了莒城,结果把齐闵王杀了,和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的土地 。
齐闵王遇害以后,他的儿子法章隐姓埋名到了太史敫家里当了一名佣人 。太史家有个女儿,她觉得法章这个人相貌不凡,并不像是一个平常之人,就和他私定终身 。后来,齐国人找到了这个法章并把他立为齐王,这就是齐襄王 。齐襄王即位以后,立了这个女子为王后,人们称之为君王后 。君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田建,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田建即位,因为齐国是在他的时候被秦国灭亡,所以称之为齐王建 。
齐王建即位初期,实际上是他母后掌权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这样说的,“君王后有贤德,侍奉秦国比较谨慎,与诸侯相交往有信用……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遭受战火 。”这段话足以证明,当国王的是儿子田建,掌权的却是母亲君王后 。否则,一个王太后又怎能和诸侯相来往?另外,这个君王后应该是从丈夫法章的时候就参与了国政,否则,为什么要称他为君王后?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没有名字,不用说是太史家的女儿,就是国王家的大女儿也没有 。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是以夫姓加母姓称呼,如文姜、夏姬,要么就是国夫人国后,如蔡侯夫人,赵太后等等,称呼太史家女为君王后,说明这个女子既是个王后,又是一个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