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是什么时候?是永宣盛世吗

明朝的永宣之治又被称为永宣盛世,这一时期是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的结合期,历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 。
而后,明朝在经洪武、建文、永乐两代半,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代三十三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 。想知道永宣之治时期的政治是如何的吗?有人说,在这一时期,明朝的内政外交的多姿多彩,现在就请与小编一起来看看明朝的永宣之治吧 。
明初,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
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 。后世有史家称之为 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 成康之治 、汉朝的 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 贞观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仁宣之治 就此完结 。
以前,当人们谈到明代治理较好的时期时,常常提到上述 仁宣之治。实际上,仁宗只在位10个月,即使他再英明,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国家治理成盛世 。他除了一即位就下令停止 下西洋 以外,并没有什么重大举措为后人所知 。但他为人宽厚,深恶赃吏,名声较好,故文人多愿为他说好话 。
宣宗只在位10年,基本上是个守成之君,其统治期间 蒸然有治平之象,其实也是永乐年间鼎盛的余绪 。仁、宣二帝所倚重的大臣,如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蹇夏 (蹇义、夏原吉),都是永乐年间的遗臣 。正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 。明成祖以此为基础内外经营,使永乐年间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 。
以前,由于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来的皇位,被封建士大夫称为篡逆,故不愿肯定永乐帝的政绩 。今天人们已清楚,靖难之役实则是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永乐年间的盛世景象也应该得到如实的承认,把永乐盛世和仁宣时期的太平合称 永宣之治,更合于历史实际 。
永乐盛世的出现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 。明成祖生于乱世,深知以农为本的道理,也深知农事之艰难 。有一次,有的官员主张要农户自己把粮食运往北京 。永乐帝不同意,说了一段颇体恤民情的话: 国以农为本,人之劳莫如农 幸足供赋租,而官吏需索百出,终岁不免饥寒,又可令输数千里之外乎? 一个封建帝王能说出这种话,是难能可贵的 。
永乐帝经常发放给穷苦农民耕牛、种子之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打开《明实录》就会发现,这一类记载可谓俯拾皆是 。例如,永乐帝刚即位一个月,以北平、山东、河南累年经兵,缺耕牛,特命 以官牛给之。
当年年底,户部郎中李昶奏言,北平各郡县的老百姓 虽多复业,今尚艰食,且乏牛耕种。明成祖遂命调粮接济,并命官府买一些耕牛发放给他们 。这对农民恢复生产来说,自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
永乐帝提倡臣下直言民间疾苦 。有一次,永乐帝对通政司官员说: 设通政司,所以决壅蔽,通下情 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 。因此,凡有关百姓休戚者,虽小事亦必须马上奏闻 。如自己不报,别人却报了,则对地方主政官员要严加惩处 。
有一年,河南遭受了水灾,地方官匿而不报,反而说是个丰收年 。永乐帝遣人巡视,发现有不少老百姓在吃草种子,甚至有人已饿死 。永乐帝立命对这些地方官严加惩治,并为此榜谕天下: 自今民间水旱灾伤不以闻者,必罪不宥。
正是在永乐帝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出现了许多治国名臣,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 蹇夏 (蹇义、夏原吉)、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了 。他们都直言敢谏,清正有为,使永乐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政无壅蔽,从而促进了永乐盛世的形成 。这几位名臣在仁、宣二帝时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