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为何被贬为台澎知县?李光地的最终结局

【李光地为何被贬为台澎知县?李光地的最终结局】清朝康熙王朝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 。1681年李光地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 。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是理学家,思想守旧倡导礼乐,实行海禁措施,限制了矿业的发展,对康熙晚年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 。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 。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 。善属对,矢口惊人 。塾师弗能教也” 。13岁遍读群经,18岁编写《性理解》,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像要义》,25岁通律吕之学,后又从著名学者顾炎武受音韵之学 。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李光地因涉及同年进士陈梦雷“卖友案”而声名不好 。三藩之乱时,两人合谋由李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赞许 。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 。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非但不救陈梦雷,反而落井下石 。陈梦雷被逮入狱 。陈梦雷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 。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光地绝交书》 。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书徐乾学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 。李光地难以拒绝,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请求宽免陈梦雷,改为流放奉天 。并且上疏:“郑经已死,子塽幼弱,部下争夺,宜急取之 。”这种对形势的正确估计,改变了康熙原来的“台湾弹丸之地 。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看法,支持李光地的正确主张 。正确的决策还需要有贤能的官员来执行 。李光地力荐施琅说:他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况 。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郑氏)所惧” 。康熙采纳了李光地的建议,大胆任用一些人“以为不可遣,去必叛”的施琅 。由于施琅“治军严整,尤善水战,谙海中气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进驻台湾,当地人民“壶浆迎师,接踵而来”,终于结采了分裂局面 。李光地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荐施琅率军统台有功,被擢升为掌院学士 。三年后,因同僚诬告,被革职,降为通政使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录巡抚 。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就面谕李光地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并上奏治理方案 。李光地得旨后迅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周详的治漳河方案康览后,表示赞同,下旨迅速施行 。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又开通单家桥处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 。前后只用十个月,子牙河工程告竣 。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 。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 。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钱粮 。李光地遵旨“确查题参”,如实上奏 。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地负责治理永定河事宜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为民请命,请求赦免“偷垦之罪”,允许百姓继续耕种这些田地,以体现“皇上优恤黎民之至意” 。康熙准奏 。清初历时数十年的“圈地”弊政,终于在李光地任直录巡抚和大学士期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