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名相王叔周公旦:辅佐武王成王千古美名传颂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贤相,他的美名穿越漫漫三千余年岁月,成为后世所有辅佐君王者永恒的楷模 。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相当长的篇幅,专门记述了他的诸多感人事迹,如武王伐纣时,周公撰写了誓师之辞《牧誓》,此文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大学里的必选名篇 。在平定“三监”叛乱时,他率师东征,且作《大诰》;后又写下《多士》、《毋逸》以劝诫周成王,这些篇章同样千古传诵,后世执政者更将它们尊奉为经书 。《史记》中还数次描绘了他在朝廷危难之时,通过占卜等特殊手段化险为夷的生动场景——这些亦反映出周公的非凡伟绩 。他的忠诚,他的功业,他的文章,早已成为璀璨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如春风雨露,沐浴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
周公,原名姬旦,又称叔旦、周文公,约公元前1080年生,陕西岐山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他忠心耿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对外平定叛乱,对内建立典章制度 。他在思想成就方面,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在文化造诣方面,他撰写了《周公解梦》,修改了《易经》,制定了《周礼》,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亲叔叔 。周公的大哥伯夷考被商纣王残杀,二哥就是周武王姬发,而他的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见周公辅佐周成王,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竟然勾结商纣王之子殷武庚,举兵造反自家弟侄执政的周王朝 。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杀死了殷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周朝安定团结的大局 。
周公的长子叫伯禽,是周代山东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公对这位世袭其爵的儿子告诫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 。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 。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伯禽谨遵父训,在位46年,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并享有“礼义之邦”的美称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在他的父亲周文王执政时,就很孝顺,仁爱 。在他的二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写檄文,出谋略,打硬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胜利后被封为鲁国的国君 。但是周公没有到鲁国去享乐,而是留在周朝首都,辅佐武王治理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周朝 。武王去世后,周公又辅佐周武王的儿子、年仅13岁的周成王 。
然而,新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被推翻的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引起周家宗亲内部的矛盾 。结果这两股反叛势力勾结起来,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三监”叛乱 。周公亲自出征,平定叛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 。得胜而归后,又开始勤政治国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为了能够不耽误接待投奔周朝的贤人,他经常洗一次头时,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按照习俗,强忍剧痛,掀掉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 。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 。”成王果然病好了 。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湖北的楚地躲避 。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掀甲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真心为己的高贵品质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派人将周公迎接回来 。周公回朝以后,仍不计前嫌,孜孜不倦地为周朝操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