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六大名相的名言: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

李德裕的“名言”: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 。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
李德裕门第显赫,他爷爷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的时候做过宰相 。他后来也做了宰相,对那些从科举入仕的同僚,他大都瞧不起 。
李德裕的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逻辑 。熟悉朝廷礼仪制度,不是唯一的条件 。按照唐制,官员的提拔,要从“德行、才用、劳效”这“三实”上考察②,可制度终归是制度,要提拔谁特别是要用谁当宰相,说到底,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皇帝的“喜好”才是一个人被重用的唯一条件 。
苏味道的“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旧唐书卷九十四·苏味道传》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廷里的大员没挨过整的寥寥无几,苏味道就是其一 。苏味道的能力虽然很一般,但他对历代宰相怎么为官处事的那一套很有研究,深谐官场之道 。他的为官秘诀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模棱两可,这一点,表面上看和郑板桥信奉的那个难得糊涂好像差不多 。当时的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 。
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武则天那么精明,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这不犯糊涂吗?其实,这恰恰是武则天的精明 。武则天刚坐上龙椅的时候,“群情不附” 。为此,在人的使用上,她采取了两手抓 。一手就是任用酷吏、亲信,以打击异己,树立威信 。一手就是任用“和事姥”式的人物做宰辅,以缓和矛盾,平衡局势 。武则天用苏味道,显然用的是他的“特长” 。
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原则,毫无主见的人,却对他的弟弟要求很严 。因为身居相职,有实权,他的弟弟常常求他办事 。但苏味道似乎很“正经”,经常予以回绝,惹得他弟弟动不动就当面把他一顿凌辱,可他一点也不介意,坦然待之 。这真叫人犯琢磨:如此“泾渭分明”的苏味道,哪个是真实的呢?看来,人这个感情动物,有时候真的很复杂 。
李义琰的“名言”: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 。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 。《旧唐书卷八十一·李义琰传》④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 。关键的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物极必反了 。李义琰当宰相的时候,唐高宗因为患头风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人称“二圣” 。也正因为此,武则天的野心逐渐开始膨胀,有不少大臣也开始倒向她这一边,可李义琰似乎并不买武则天的帐 。
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诏叫武则天堂而皇之地管理朝政,李义琰据理力争,高宗才放弃了这个打算 。等到高宗死后,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任命已经退休的李义琰为怀州刺史,但李义琰思前想后没有接受 。他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他怕,怕武则天报复 。果不其然,武则天掌握了大权后,杀了不少异己者,但李义琰却安然无恙 。
还有一次,他的弟弟给他买了一些木料,叫他盖一个大房子,他说什么也不肯 。后来,那些木料因为闲置的时间长了,日晒雨淋都腐烂了 。他为什么不盖大房子呢?还是因为那个字:怕 。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想,他怕的是因此招人嫉恨,给人留下批评的口实 。看来,人要活得坦然,还真得像李义琰那样,心里头存着这么一点“怕”的念头 。惟有“怕”,才能自警;唯有“怕”,才能知足;唯有“怕”,才能吃得香睡得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