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 。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到战后劝曹操乘胜追击,扫荡河北;从出谋划策,主持政务,到荐举人才等等,均有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功 。此乃曹操之所以能战胜群雄,统一北方的重大原因之一,重大推力之一 。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年仅五十 。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一、动荡的时局决定了荀彧对政治集团的依附性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 。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起义;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像荀彧这样的世族名士的政治、经济利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他们生活已被打乱,急迫地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找到一条能谋求生存、施展才华的出路 。但无奈的是,他们手中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势,既不能像军阀一样割据一方,也不能像贵族那样擅权一时,更不可能参加到其对立面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成大业”的人,在为之效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我们要认识到,此时名士所选之人必为割据一方且有实力的军阀 。因为“此特求贤之急时” 。这些军阀固然欢迎名士的到来,希望这些才能之士能为其献计献策,压倒异己;但他们并未把名士真正敬为师尊,而是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凌驾其上 。如果名士有令其不满者,就很可能遭到责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如袁绍在向南方进军时,谋士田丰为其献策,而袁绍不从,反而“以为沮众,机系之”,将田丰囚禁起来 。后来袁绍战败,又自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反而将田丰处死 。可见,当时的名士也只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附属 。他们没有自主权,生杀权柄都掌握在控制他们的军阀手中 。
当然,荀彧也不能例外,只能选择依附于曹操 。虽然曹操在诸多方面都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并赞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但他并非将荀彧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 。在曹操心目中,不管荀彧如何智慧超群,劳苦功高,仍旧是自己的下属,其生死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中 。因此,荀彧这种隶属性使他根本没有自主权,就连自己的生死也无法做主 。如果自己能顺应“上级”的意思,那么他还可以“保性命之期”,否则就只能听凭发落 。荀彧是有个性、有主见的人,他显然属于后者 。因此,这种动荡的时代和名士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荀彧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集团,没有自主权,并最终造成其人生悲剧 。
二、荀彧根深蒂固的忠汉思想是其人生悲剧的最大症结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 。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故弃而不顾 。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 。历史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