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二 )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 。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 。但他这一想法错了 。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 。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 。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 。曹操“由是心不能平”,二人从此失和 。曹操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这位“子房”与他并不是同道中人 。他绝不能让这样一个一心为汉室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 。可见,荀彧被曹操逼上绝路,正是由于其忠汉思想为曹操所不能容而铸成的悲惨结局 。
三、荀彧率直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荀彧是一个待人率直、讲求原则的人 。这一性格,从《三国志·荀彧传》中不难看出 。这样的性格使得荀彧能伸展才华,为曹操所重 。每当曹操有何疑难之处询求荀彧的意见,或荀彧自己认为有何不妥时,荀彧都直言不讳地向曹操进言 。在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之前,荀彧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 。他也因此排除阻碍,将正确的谋略进达曹操;而曹操也倚重荀彧,屡建奇功,终成霸业 。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荀彧在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上,仍表现出直率与坚持原则的一面,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董昭,自然招致曹操的嫉恨 。如果他能隐忍不发,而像董昭那样与世沉浮、像贾诩那样“权以济事”,明哲保身,一味地迎合曹操,兴许还不至于遭此劫难 。试想,像荀彧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曹操的想法吗?肯定不会,况且他还亲眼目睹了曹操是如何对待祢衡、孔融等名士的 。但是他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坦诚率直、讲求原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董昭、贾诩之流,随波逐流,而是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就导致了他被曹操所逼,未能善终 。因此,荀彧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
四、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直接导致荀彧的人生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早在他起兵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孙盛《杂记》记载道:曹操在逃奔途中,因误认为吕伯奢家人图害己,因此杀死吕氏一家 。但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错杀以后,竟然“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此之后,他这种荒诞的处事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强 。比如他诛杀孔融、处死华佗、赐死崔琰、罢免毛玠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的这种处事态度 。而荀彧之死,也与他的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紧密相关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又“好推贤进士”,其功劳是时人有目共睹的,曹操对此也感受颇深 。但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曹营中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曹操照样不会有丝毫手软 。当得知荀彧反对自己进爵魏公时,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他给了荀彧身份、地位、名望,自己的好事却遭到荀彧的阻挠;既然你荀彧对我不义,就别怪我曹操对你不仁了 。从事实来看,曹操最后干脆地“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并给荀彧送去一空食品盒,示意一场空,使荀彧忧惧自杀而死 。可见,曹操最后对待荀彧的态度仍然是其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处事观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