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相管仲: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 九 )


而《李将军列传》(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
在这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果辉煌,而李广则仍然是损兵折将,功过相抵,未得奖赏 。可见汉武帝给予了李广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可是李广偏偏不能有任何重大战功,屡战屡败 。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换来的是接二连三的失利与耻辱 。后人常常叹李广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果生不逢时耶?果怀才不遇耶?司马迁于汉匈战争中军功最著的卫、霍二人殊无真诚赞誉由衷敬佩之词,倒是私心以为卫、霍出于外戚,其功亦出于侥幸 。卫、霍诚出外戚,然其功果侥幸耶?
元狩四年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步兵从者数十万,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击匈奴 。此役即汉匈战争中最为显赫最具有决定性的漠北之战,李广因为迷路而自杀 。
人们常常叹息李广生不逢时、受人排挤压抑的坎坷遭迹,却几乎没谁真正了解这位将军来说实在是太多了的感伤和仰慕,这也算是一个习焉不察的历史误会吧 。这个误会当然是司马迁造成的,司马迁忍耻苟活,发愤著述,一腔心思、满腹牢骚都贯穿书中 。由于史家的素质和个人的遭际,他对刘汉王朝有许多不满和怨忿,故而《史记》中时时可见强烈个人色彩的撰述和评判 。他同情失败的英雄,放逐的臣子,带悲剧色彩的人物 。屈原、项羽、韩信、贾谊、李广等等,这些人的传记成为《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出色的篇章,处处吹捧恨不能不让人发现一点缺点,洋溢着一种深深的敬惋 。相反,他对那些成功的了人物如汉高祖、曹参、卫青、霍去病却别有一种冷峻挑剔的目光,极尽摸黑恨不能不让人发现一点优点,别有一种不以为然的讥刺 。如对于汉匈战争中功勋最为卓著的卫霍就殊少由衷赞佩之词,而私心以为出于侥幸 。相对感人至深的《李将军列传》而言,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 。传记的这种出彩与沉晦的鲜明对比,直接导源于作者司马迁的个人情感 。
五、[孙武]
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
〈1〉柏举之战
吴国统帅吴王阖闾带领伍子胥、孙武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 。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 。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 。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 。次日,吴王进驻郢都 。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奔郑 。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
〈2〉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