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主战名将董福祥:从甘肃的土匪到清末重臣

董福祥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他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统帅号称数十万之多的流民队伍转战甘陕,继而转身投入清军,并成为清军方面大员,一时为清廷最高统治者所倚重,令中外侧目 。但就在他的仕运如日中天之际,中国世纪之交的一场巨变,使他从政治的峰巅跌入低谷,从而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军事政治生涯 。可以说,董福祥是晚清人物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的发迹史就是一个谜 。
董福祥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扮演过多重角色,而正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变换记载了他的发迹史 。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环县毛井王朝山(清代属固原辖)人 。他的父亲董世猷为当地“哥老会”首领,为人豪爽,“好赈人急而嫉恶如仇” 。董福祥兄弟三人,排行老二,自小受家风影响,嗜好拳技,慷慨侠义,喜结交绿林中人,常往来于帮会,地方豪绅对他存有畏惧之心 。受家庭与环境影响,董福祥的军事政治生涯开始于团练活动 。因为人民斗争的连续不断,团练在清代连绵不绝,但却不是固定的组织,一直只是清朝用来配合清军活动的临时性辅助组织 。所以它有事则兴,事息则散 。董福祥所率领的团练亦属如此,是西北特定事变下的产物 。
同治初年,陕甘回民起事占据陇东,董福祥利用其父与“哥老会”的关系,与张俊、李双良组织团练,保卫地方安宁,一时追随者络绎不绝,势力不断壮大 。安化县把总王蔼臣不愿意看到董福祥坐大,于是将他捕获,押入囚笼,对他施以开水烫顶酷刑,狱卒不忍心,谎报董福祥已死,弃尸荒郊,侥幸的是他被一老妪救回家中医伤 。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与官兵对抗 。这样,董福祥开始由服从清朝的团练转变与清军对抗的“匪” 。此后,他率领的“匪军”为清军金顺部所败,退至陕北三边 。董福祥由团变“匪”就在这一时期 。其究竟何时与官府决裂难以考究,实际上这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不会是突发的 。研究者指出,最早记载董福祥为“匪”的是陕西巡抚刘蓉同治五年(1866)五月的奏折 。奏折称,据同知鄢太愚、总兵段登云察称“四月二十日探报甘省逆回董福祥、高万锰、叛匪曾得胜等聚众万余,窜踞安化属之枣子碥、王家坳、范家坳、黑老虎山一带地方”,清军两次攻击,俘获“协从”以千计 。几乎同时,该年四月庆防统领张在山亦报告:“土匪苏存鸿勾同伍彩臣等溃勇屯踞西沟一带,围攻民堡,肆行抢杀 。”
同治中期,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兵西北,董福祥在三边被湘军统领刘松山部打败,同治七年(1868)遂投降刘松山 。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他仕途的开始 。他的军事才能被刘松山所赏识,委任为前敌总指挥 。董福祥所部选精壮三千多人编为董字三营,董福祥为指挥自领中营,张俊领左营,李双良领右营,随松山出花马池(今宁夏盐池),攻克灵武,直逼回军据点金积堡 。同治九年(1870),刘松山为回军所伤阵亡,由其侄刘锦棠统军,冬季攻克金积堡 。董福祥因作战有功,擢升都司,受命镇守金积堡 。
同治十一年(1872),董福祥以参将率部随刘锦棠进军河州,打败甘肃回军马占鳌部,迫使马占鳌投降,陕西回军白彦虎部败入新疆 。董福祥因镇压回军“有功”,官至提督,镇守河西 。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率部出关追击白彦虎残部,反击阿古柏侵略势力 。董字三营为刘锦棠部先锋 。西进途中,大风骤起,沙尘蔽日,清军皆不能进 。惟董字三营久处西北,不避风沙,冲锋在前,相继收复乌鲁木齐,攻克玛纳斯城,首战告捷 。光绪三年(1877)四月,左宗棠令全军三路并进,直取南疆,董福祥率部翻越天山,急行军一千二百多里,攻克南疆门户达坂城 。接着马步兼程,收复托克逊城,俘敌二万余众 。五月,敌酋阿古柏为部下所杀,白彦虎败入俄境,投降沙俄 。八月,清军追歼南疆残敌,接连攻克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随后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以及和阗四城 。至此,新疆全部收复,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 。董福祥在西征中“无役不从,战功威重,久为诸将之冠” 。以军功赏穿黄马褂,世袭云骑尉,任阿克苏总兵,驻防哈城 。光绪十六年(1890)擢升喀什噶尔提督,十七年调任乌鲁木齐提督,二十年晋尚书衔 。董福祥西征和驻守新疆计十九年,御敌戍边,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整修道路,发展农业,朝野赞颂他“名重边陲,功留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