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解密:诸葛亮的西蜀人才队伍是怎么样建设?

很多人都听过三国故事 , 也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能人异士 , 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大有人在 , 作者也是三国迷 , 看了通俗版《三国演义》 , 倒是对诸葛亮建立的西蜀人才体制有些兴趣 , 因此就其表皮开始 , 往下推论 , 聊以开阔历史趣味思维 。
西蜀的人才使用要从刘备说起 , 刘备在后汉晚期 , 乘天下大乱之势 , 借汉氏中山王后裔之名 , 意图逐鹿中原 , 行仁德之举 , 广纳天下英才 , 先是桃园三结义 , 得两员大将关羽、张飞 , 苦无根据地 , 创业战略不明 , 奔波半生 , 仍寄人篱下 , 终在荆州 , 先遇徐庶 , 后得诸葛亮 , 三顾茅庐明天下大势 , 定下崛起策略 , “吾得诸葛孔明 , 如鱼得水矣!”既清楚得认识到自己多年来混沌不清的壮志 , 又深感人才之精效 , 更是刻意求才 , 于是在先得荆州 , 取曹魏与东吴战略必争之地 , 再夺益州 , 立根本之基 , 东连孙吴 , 北抗曹魏 , 占三国鼎立之势 , 方图统一大业的创业战略一步一步实施的过程中 , 不断吸纳人才 , 帐下先后得庞统、赵云、黄忠、马超兄弟、严颜、魏延、马良诸兄弟、李严等人才 , 终于创立了西蜀大业 。
然创立艰难 , 守业更难 , 为了发展西蜀国力 , 诸葛亮创立了一系列的治国策略 , 在国家的人才梯队建设上也是依前朝体制 , 加于改良 , 文治上 , 大选深通儒、法兼习人才 , 用儒可以维持国家治安 , 百姓养息 , 促成天府之国 , 繁荣昌盛;用法家人才 , 可清明吏治 , 励精图治 , 匡扶汉室 。武略方 , 得中坚实干 , 仁义忠勇诚信之士带兵 , 深通谋略 , 熟识兵道的将领 , 一时蜀中人才济济 , 国家大治 。
但随着东吴智赚荆州 , 斩杀关羽 , 后张飞兴师却被部将削首 , 刘备一时激愤 , 偏离国家战略大计 , 倾全国之力 , 挥师百万 , 一心想消灭东吴 , 为兄弟报仇 , 彝陵一战 , 兵力尽损 , 刘备气绝白帝城 , 蜀国元气大伤 , 三国之势陡转 , 幸诸葛亮倾力扶持 , 蜀国转危为安 , 但此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直接影响了蜀国治国之策 , 原本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 , 转为依靠诸葛亮一人之力 , 法治偏向了人治 , 从而影响了人才机制的变向运转 , 其影响如下:
【三国解密:诸葛亮的西蜀人才队伍是怎么样建设?】优点:诸葛亮的全才视野 , 使得其能挖掘出 , 侍中董允、留附长史费炜、大臣杨仪、参军马谡等 , 这些人才都是国之辅材 , 蜀国以三国低弱之姿能够存在 , 正是其国内安定团结的状况使魏吴两国找不到机会 。诸葛亮了解人性 , 懂得怎样充分的使用现用资源 , 人才的分配也极为合理周到 , 如朝中的观星大师谯周 , 本来以为曹魏居北占天时、地利 , 终能一统江山 , 他却没有弃蜀投魏 , 究其原因:一是谯周个人道德高 , 认为为人臣当尽臣子赤诚之心 , 报效国主;二是自己在蜀国高爵厚禄 , 能一展平身所学 , 而曹魏满朝文武 , 未见得有自己的有武之地 , 因此才安心做蜀臣 。初次北伐 , 收谋将姜维 , 也是为蜀国得一擎天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