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否跟王安石有关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北宋灭亡的锅被王安石背了,因为王安石胡乱搞变法 。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讲,这跟王安石是有一定的关系 。
但并不是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而是他为了推行变法与司马光一派形成了“党争”,党争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看看 。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辩
北宋出了两位比较牛的政治家,一个就是王安石,另一个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了 。
他们俩虽然政治观点上有分歧,但为人上都是君子,并没有蝇营狗苟 。
那么,他们在政治观点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呢?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怎么才算是一种好政治 。
王安石认为,只有勇敢创新才是好政治,守旧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相反,司马光认为,假如连传统都不尊重,那就会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
先不说司马光的观点怎么样了 。乍一看,似乎王安石的观点有些偏激了 。
正常的逻辑是创新应该是好的,但总不能什么传统都不要吧?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
王安石推行变法
王安石这个人,性格特别犟,决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他做事特别专注,除了他自己关心的事情,其他什么都无所谓 。
那么什么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呢?就是变法 。
在之前我们说过,北宋因为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与大辽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北宋也因此获得高速发展 。
一方面,但北宋虽然不积贫,但是它积弱,面对大辽、西夏的时候国力始终不振 。
虽然由于有幽云十六州,大辽成为了大宋的保护伞,但作为一名政治家,不可能将国家的安慰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之上,还是要主动掌握主动权为好 。
另一方面,北宋到了王安石所在年代,已经快统治了100年了,一些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形成了大量的冗兵冗官,他们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陷入危险境地 。
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重用,他的变法不少,这里列举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方面的保甲法;
第二,经济方面的青苗法和市易法;
第三,人事方面的贡举法 。
我们具体看一下变法的内容以及带来的结果 。
保甲法
保甲法的做法是,将乡村的百姓十家变成一个兵民一体的结构,每家里面要是有两个男丁以上就要抽出一个人出来,农闲的时候军训 。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约了养兵的费用 。
但是推行保甲法就意味着王安石要复周礼,因为最初的周礼就是这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 。
我们知道,宇文泰统治的北周就具有兵民一体的结构,所以复周礼成功了 。但北宋已经从豪族社会进入平民社会了,不再有了兵民一体的机构,如果硬要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老百姓必然无法适应 。
青苗法和市易法
青苗法的做法是,到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由官府给百姓贷款,收取比较低的利息(虽然相比今天不低,但比那时候民间的高利贷要低很多)以缓解民间资本不足的困境,这样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压力 。
市易法的做法是,在开封设立一个专门的衙门,负责在产品滞销的时候政府收购,然后在产品短缺的时候再卖出来,用来平衡市场 。
初步听上去,似乎这种经济方面的变法很时尚 。但我们知道,要想这些法律思想变得能有效实行,一定要有比较现代的法律基础,这样市场才能自动运转 。不过很可惜,当时没有这样的基础,结果就造成了当官胡乱调配,甚至强迫老百姓必须贷款的局面,一度矛盾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