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卧龙郑孝胥: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

郑孝胥(1860-1938) , 字苏戡 , 一字太夷 , 号海藏 , 福建福州人 。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 , 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 京汉铁路南段总办 , 广西边防大臣 , 安徽、广东按察使 , 湖南布政使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 。后晚节不保 , 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 , 1935年下台 。
郑孝胥之得名也 , 不以书 , 复不以诗 , 世独以善书工诗称之 , 斯固然也 。而于清季政事之起伏 , 固数数预谋 , 实一政客也 。——陈灨一
认贼作父郑孝胥 , 甘做牛马殷汝耕 。——伪满洲国时流传的讽刺郑孝胥和殷汝耕的对联
1911年 , 四川保路运动兴起 , 清廷起用赋闲在家的端方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 , 赴川平息风潮 。端方寻思此次入蜀恐怕前景难测 , 九死一生 。面对这飞来横祸 , 他想到一人 , 于是数次致电邮传部尚书盛宣怀 , 恳请派这位名士相助 , 并声称“非赖公毅力熟手 , 难赴目的” 。
端方爱才 , 盛宣怀也惜才 , 他非但不放人 , 更希望将其长留身边 , “北京少公不得 , 湖南想可不往 。”可见盛对此人倚重之深 。此君不是旁人 , 正是清末享“卧龙”之誉的闽人郑孝胥 。
多才多能
【清末卧龙郑孝胥: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1910年 , 满族饱学之士金梁曾撰诗一首 , 赠予郑孝胥 , 曰:“久闻诸葛大名垂 , 笔法乃同兵法奇 。偶见卧龙一鳞爪 , 苏龛墨宝海藏诗 。”不难看出金对郑之才艺能力极为推服 。
不妨先说说郑的才艺 。清末诗坛 , “同光体”大行其道 , 郑孝胥便是其中之执牛耳者 。诗评大家陈衍评价郑孝胥之诗:“以精思锐笔 , 清铄而出 , 故其廉悍沈挚处 , 较胜于苏(轼)陆(游) 。”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晚清大吏张之洞 , 也不得不叹服郑诗“自明以来皆不能及也” 。看来其诗作造诣之高不是盖的 。
郑孝胥不仅工诗 , 而且善书 。时人曾点评:“近世书家 , 已自成体格者 , 厥惟郑苏龛 。其书初学柳诚悬 , 后参以黄山谷 , 瘦硬飞舞 , 有不可一世之概 。”一次 , 张之洞六十大寿 , 两江总督刘坤一打算送一副寿联 。如此千载难逢之雅事 , 自当由书法名家代笔 , 而刘大帅心目中的不二人选恰是郑孝胥 。据说辛亥后 , 郑隐居海藏楼 , 以鬻字为生 , 每字值白银十两 , 且不打折 , 更无酬宾优惠 。而当时在北大、清华做教授 , 工资也不过二三百两 。郑随意两笔 , 就赶上教授们半个月工资了 。
同时 , 郑的处事能力也丝毫不逊于其才艺 。1903年 , 广西“匪乱蜂起” , 岑春煊奏请以四品京官调郑孝胥任广西边防督办 。郑深谙“不战屈人之兵”之妙 , 经过缜密考察 , 采取要隘设伏、抚慰民众的策略 , “自是枭目拥众跳窜边内外者略尽” 。
郑孝胥曾言:“办大事者以善用财为第一要着 。”1896年 , 张謇与人合办纱厂 。至于如何签订合同 , 才能避免合资当中出现麻烦纠纷 , 张拿不定主意 , 一筹莫展 。后来他还是向郑孝胥咨询 , 郑不仅替他拟稿 , 还搭上一条妙计 , 张謇闻之连连点头“称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