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卧龙郑孝胥: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 二 )


诗书双绝 , 能带兵 , 懂理财 , 如此全面之素质 , 也难怪郑孝胥睥睨群伦、顾盼自雄了 。
待价而沽
郑孝胥曾对人讲:“吾欲行其志 , 匪疆吏不为 。”其抱负的确不小 。然而造化弄人 , 郑屡屡同平步青云擦肩而过 。1897年 , 张之洞举荐郑出任洋务提调 , 以便参与维新事业 。谁成想戊戌变法百日而夭 , 郑孝胥空怀一身本领 , 无处施展 。十年后 , 恰逢“丁未政潮” , 郑孝胥是瞿鸿禨、岑春煊与奕劻、袁世凯两派都极力争取的对象 。郑若倒向奕、袁一方 , 本有望出任东三省巡抚一职 , 但他对袁素无好感 , 加之也不看好瞿、岑一派 , 故选择沉默旁观 , 其晋升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
官场失意 , 郑孝胥并非消沉 , 而是投身于地方立宪运动 。1906年底 , 上海一拨名流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 公推郑孝胥为会长 , “状元爷”张謇屈居其后为副会长 。在郑的主持下 , “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立宪政治团体 , 其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 。
然而 , 郑之志向岂在组织大家搞立宪?这只是他以退为进、观望时局的权宜之计 。到了辛亥年 , 机会终于来了 。1911年 , 清廷任命郑为湖南按察使 。说实话 , 这职务对郑而言 , 本无太大吸引力 。不过经端方和盛宣怀的运作 , 朝廷给郑孝胥打包票 , 只要他走马上任 , 湖南巡抚一职也会尽快给他落实 。
面对如此诱惑 , 一意仕进的郑孝胥 , 自然选择了接受 。此时 , 上海各报对郑孝胥意见很大 , 不断攻击他为政府收买 , 从立宪派变成清廷的能吏 。
高开低走
上任伊始 , 郑孝胥颇踌躇满志 。6月20日 , 借入朝谢恩之机 , 郑迫不及待向载沣进言 , “痛论借债造路为变法之本策” 。或许是觉得郑的建议很给力 , “摄政王屡颔 , 甚悦” 。不久 , 《泰晤士报》也发表社论 , 认为“中国直省大员中 , 其办一事或建一言之可称为优美明达而卓然具有政治家之态度者 , 盖久已寂寂无闻矣 。今何幸而得某大员 , 抵掌而谈 , 发挥所见 , 聆其议论 , 洵不愧为优美、为明达、为政治家也 。此某大员即新任湘藩郑苏戡 。”可谓极尽溢美之词 。一时间 , 郑俨然已是扭转颓势的那一棵救命稻草 。
10月11日 , 郑孝胥在京得知武昌起事的消息 。12日中午 , 盛宣怀邀郑孝胥到度支部大臣载泽府第吃饭 。郑孝胥向载泽提了四点建议:一、以兵舰速攻武昌;二、保护京汉铁路;三、前敌权宜归一;四、河南速饬戒严 , 更请暂缓秋操 。
当天夜里 , 郑孝胥得到湖南巡抚余诚格电报 , 表示已派遣防营往武昌 , 防止革命党入湘 。郑孝胥心绪稍安 。
此时的郑孝胥当然不想回湖南 , 但又牵挂长沙的家眷安危 。10月20日 , 郑孝胥便收到内阁催其上任的通知 。10月25日 , 徘徊再三的郑孝胥登上开往天津的火车 。晚上登上了赴上海的轮船 。
也许郑孝胥此生注定无缘做大官 。途经上海时便闻长沙已失 , 道路不通 , 只好滞留沪上 , 躲进海藏楼做寓公 。显然 , 若无辛亥革命 , 郑孝胥仕途将一马平川、飞黄腾达 , 直至总督开府也并非没有可能 。正当官运亨通、炙手可热之际 , 却被革命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 断送一片星光坦途 , 多情总被无情恼 , 你说郑孝胥能不窝火吗?然而毕竟已是无位无权 , 他只得在日记里发泄一下个人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