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宗周形成的历史

宗周涵义
中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城市,是西周的丰京和镐京 。丰镐二京隔河相望,所在的位置在今陕西西安境内 。
丰镐即宗周,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礼的诞生地 。
周人的丰与镐是分别命名的,丰、镐是两座城市,但后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把丰、镐视为一体 。
成王时期,“宗周”之名开始出现,西周铜器铭文中屡见“王才宗周”的记载 。宗周自汉以来学者多以其为镐之称,近代以来,随着对西周青铜铭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宗周在金文中专指镐,具有明显的宗教和政治意义,与“镐”单为都邑之名有着很大不同 。
事实上,到西周中晚期,随着丰的宗庙设施的持续应用和不断齐备,“宗周”的区域概念已经扩大,丰和镐一带都可称之为宗周,如《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
文王迁都
周文王将王都从“岐”东迁至“丰”,宗周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 。文王作丰,武王治镐 。”西周都邑的设置与变迁,与商周之间势力消长,相互斗争有直接关系 。自武丁之后殷王朝由盛转衰,而周人日渐兴旺 。至文王晚年,诸侯降服,西土安定,周已成为西方大国,足以与殷人抗衡,东进灭商,势在必行 。
此时关中地区渭水以南、户县以东至西安、蓝田、华阴一带为崇侯所据,东进灭商一统天下,首先要剪灭崇国统一关中 。周文王晚年竭尽全力灭崇,功成后马上东迁,在崇国腹地沣水西岸建立了新都丰京 。周武王即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以丰镐为基地,最后完成灭商的大业,这是丰镐两京作为西周王都的首要贡献 。
周迁都宗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寻求更理想的生存地域也是重要的原因 。周原虽然开阔平衍,土地肥美,但地处渭北原区,地势高亢,比较干旱少雨 。随着周原都邑的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与周原相比,丰镐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利资源 。丰镐位于关中中部、渭水南岸,这里地势较为低平,田畴沃野一望无际,河道纵横交错,池沼湖泽星罗棋布,是进行鱼猎活动最理想的地点,都邑内供水也不会发生问题,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是周原所无可比拟的 。
丰镐在成为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后,立即显示了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主要的农作区之一 。历史学家齐思和在谈到周都自西东迁时,曾指出:“文王之迁丰,不徒便于向东发展,与商争霸,抑丰镐之间川渠纵横,土地肥饶,自古号称膏胜之地” 。
现代考古证明,丰京位于沣水中游西岸,西至灵沼河,北至眉岭岗地北缘,南至石榴村 。镐京在沣水之东,与丰京隔河相望 。镐京遗址西濒沣水,东至丰镐村,北界沣水与洗池,南部已为汉唐昆明池所毁 。从遗址内涵来看,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量平民居址,有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有贵族们遗留下来的礼器,更有各种类型的墓葬 。因此,从考古资料的角度来考虑,丰镐具有都城的文化内涵 。
【简史:宗周形成的历史】丰镐并重
郭沫若将一些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京”考释为丰京,卢连成将西周两片甲骨刻辞中带“草”字头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释为镐京之“镐” 。无独有偶,植物学上“丰、镐”二字原意就是生长在沣水两岸长势茂密的草本植物,这就是跨沣水的周都双城动土前原应有的荒野景观 。
《尚书·召诰》云:“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则至于丰 。”从周成王自镐京徒步至丰的记载来看,丰、镐相距不远 。近代学者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释,西周早、中期诸王曾在丰邑执掌政事和主持各种典礼,虽“武王宅镐”政治中心迁至镐京,但丰京仍具有王都部分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丰镐考古队队长的胡谦盈称:“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是很有道理的 。”